尋找年味
在北方的農村,平日里幾乎被掏空了,人煙稀少。可過年的時候卻人聲鼎沸,天南海北的游子都回到了家鄉,不管在外受了多大的委屈,承受了多大的壓力,一回到家鄉便被熟悉的鄉音,溫暖的人情所沖淡,忙了一年,累了一年。在過年回家的時候所有的一切都被沖淡,哪怕回家一兩天,也會感到滿足和放松,過完年一切再出發。在破舊的廢墟的房子和嶄新的車和房子中,滿滿的人氣才是過年的感覺。
從大年三十下午進入過年的感覺,我們這里一些在外工作的人在二十九晚工作結束后不論多晚,無論如何都是要回家的,通常白天見不到的人三十大早上就看到了,一問都是夜里兩三點回來的。凡事都趕個早,三十晚上吃飯也是越早越好,昨天我見到最早的是四點多吃飯,通常農村的年夜飯就是餃子,我們這邊基本都是大肉蘿卜餡的。城市里的是做一桌子菜。吃完之后,全國人民很一致的在看春晚,其實大家都不怎么關注節目的內容了,因為網絡的發達和地方衛視的崛起,春晚的節目再也不是那么的少見了,但仿佛大家都養成了一邊吐槽,一邊看的習慣。因為看春晚已成一種儀式性的東西。也正是伴隨著熬年的習俗,到了零點許多人家開始放起了鞭炮。隨著霧霾的愈發嚴重,城市里已經禁放,但農村的禁放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這里是民族的根基。關乎傳統,關乎傳承。 這晚上長輩是要給小輩發壓歲錢的,隨著通貨膨脹。現在的壓歲錢也隨著水漲床高。
大年初一一早是要早起的,家里的父親當然有帶著兒子在家里燒燒紙的,說一些祝福的話,然后去村里的土地廟,各個路口,家里的祖墳去燒燒紙,放放炮。在干燥的冬日,防火也是要注意的,如果在祖墳里把蒿草給燒完了,是會被大家取笑的。今天早上是不允許家人叫你起床的,必須自己早點起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