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軒洋
最近,整個空氣里都在飄著一股濃烈的“雞湯”味。別誤會,不是真得哪個鄰居在燉雞湯,是被太多說教和心靈勵志類的文字給膩到了。
打開電視,幾個像是在同一家整形醫院出來的主持人,忙著分享各種美容、減肥以及養生之道。她們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告誡大家切勿吃這個碰那個,活脫像個藥罐大夫。
朋友圈里,一群人轉發著“如何成為下一個馬云”、“再努力一下,你也可以成功”或“你要學著自己強大”,更有人不斷地推薦著“如何掌握不生氣的八百種辦法”,看到這條的時候,我也忍不住點了進去,原本以為是個實用手冊,卻發現又是一篇連中心思想都沒歸納好的雞湯。
微博上,幾個營銷大V輪番刷著“這樣吃才更健康”的帖子,打開內容一看竟又是某淘寶店的商品廣告。
雞湯,本身是個好東西,生活里,多喝可以滋補身體。在湯里加些紅棗、枸杞之類的,還有補血養顏、益精明目等功效。
心靈雞湯類的文字則是充滿知識、智慧和感情的話語,有健康、溫暖,充滿正能量的作用。可以怡情,作閱讀快餐,在遭遇挫折、抑郁時,療效直逼“打雞血”。
但“雞湯”雖好,過多也有傷害。“雞湯”貴在滋補和治愈,卻不是起死回生的解藥。
談到“雞湯”的優缺點,我想起了好朋友鷓鴣菜。
鷓鴣菜說自己剛接觸“雞湯”那會,正讀初中。用他的話說,那是一個如饑似渴的年齡,凡是看到帶文字的東西,都忍不住想塞進嘴里嚼幾下。
那個時候,他先后看了尼采和卡耐基,還看了李開復和白巖松,當然還有《鞋里的沙》、《上帝的笑》和《虛掩的門》之類的勵志書籍。小時候的想法很簡單,就想把能用且有價值的東西,一起吞下。
上了大學,他開始參加一些課余培訓班,也經常向一些資深的講師虛心請教。慢慢地,他從一塊海綿變成了發電機,從汲取營養轉型為輸出精華。
他會在某個班會上和大家分享“如何讓自己更加開朗”,還會在某個社團里向社員們傳遞“如何讓自己修煉更強大”,或“如何把煩惱變成動力”,可是,他后來發現,身邊的朋友變得越來越少,逐漸的,他感覺到周圍的人在疏遠自己……
他納悶,難道是大家缺乏一顆積極學習和上進的心?
后來,鷓鴣菜終于搞明白了,原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雞湯”,也并不是所有人需要隨時“打雞血”。生活中,總有坎坷和壓力,但解決“負能量”的方式不同,要學會對癥下藥,而不是盲目澆灌。
是的,不管“雞湯”價值多大,但每個人對于挫折的接受不一樣,調整情緒的方式也不一樣,因此需要學會適量“飲用”。
作者簡介:
張軒洋:作家、編劇,影視策劃人;短篇小說、專欄及言論等多見于國內知名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