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這是《無聲告白》這本小說的開頭。這樣的開頭讓我覺得這是一本推理小說,可當自己全部讀完后,才發現這是一本讓你難過的書。
一個青春期的美麗女孩,成績優異,父母兄長疼愛,在深夜走向了湖面,再也沒有回來。《無聲告白》以這個悲傷的結局開頭,緩緩向我們訴說了這個女孩的家庭環境,以及那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的年代。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一個特立獨行,想與眾不同的白人女性,不甘淪為生活的犧牲品,不甘去過平凡的生活,不甘變成曾經最討厭的那類人,所以她嫁給了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一個想融入社會,想不被別人特殊對待,一個黃皮膚黑眼睛,與周圍的人群格格不入的華人。
在那個年代,那個種族歧視極其嚴重的年代,這種婚姻是不被祝福的,是注定要遭受各種非議的。
因為和詹姆斯結婚,導致瑪麗琳和她的母親徹底鬧翻;因為懷孕,瑪麗琳放棄了自己的夢想,生活的重心變成了家庭;因為母親的去世,瑪麗琳極度悲哀,因為她害怕她的母親就是她的未來,一輩子,沒有夢想,只有柴米油鹽。
結果就是瑪麗琳曾嘗試去改變自己的生活,私自離家2個月,只為實現自己曾經遠去的夢想。但現實是多么的殘酷,一邊是繁重的學業,一邊是對遠方兩個孩子的思念,她飽受痛苦,最終累倒了,但也因此重新回到了那個溫柔又平凡的家,她好像輸了。
當覺得自己不能打敗現實后,瑪麗琳開始把所有的夢想寄托給女兒莉迪亞身上。瑪麗琳希望莉迪亞學很多很多知識,看很多很多書;詹姆斯希望莉迪亞可以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交更多的朋友,認識更多的人。他們緊緊捆住孩子,用要求來表達愛,用失望來施加壓力。而可憐的莉迪亞,為了讓母親開心,為了讓整個家庭更加和諧,她能做的,就是默默忍受。
慢慢的,在如此大的壓力下,莉迪亞崩潰了,16歲的花季,走向了滅亡。但幸運的是小說的最后,因為莉迪亞的死亡,這個家庭終于被喚醒,他們開始明白到底什么才是愛,什么是表面是愛但本質卻是自私的東西,他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上面是這本小說的故事,夾雜著悲傷,還有一點憤怒和無奈。看完后,想說說這3點。
1、該死的種族歧視
行走在熙熙攮攮的街上,人來人往,自己與他們格格不入,無法融入。沒有希望,沒有心靈的依靠,受著冷眼與嘲笑還有冷漠,更沒有公平可言,我想,這大概就是種族歧視所帶來的感受吧,我沒經歷過,但可以理解。
直到如今,種族歧視依然很嚴重,前不久美國夏洛特警察槍殺已投降的黑人,僅僅是因為在警察的認知里:黑人一般都是壞人。
2、別人的看法
我們究竟為自己而活,還是為了別人而活?我們是否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讓自己背負著如此大的壓力?我們是否能夠區分出什么是真正的愛,什么是以愛為名本質卻是自私的欲望?
我們終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自由二字,在這之前,我們需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擺脫那些困擾我們的"期待”
3、我們需要發泄
有時候我會想:在我們青春期的時候,如果我們承受了太多的期望和壓力,我們會不會自殺? 那時候的我,討厭月考,討厭家長會,討厭各種成績排名,壓力如此山大,曾以為16歲的天空就如此的黑暗和憂傷,那未來該是如何的迷茫啊?!
我那時候會不會崩潰掉?也許有過,但幸運的是,我找到了宣泄的出口:打球。在大汗淋漓中,我想,去他媽的成績,未來那么長,誰知道呢?
發泄是多么的重要,在現在這個如此浮躁和壓力山大的社會下,我們需要調節自己的內心,找到那一片安寧。
滾蛋吧,那些我不想要的東西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自己
但是我也知道,“擺脫”不是偏離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