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與好幾個月沒見面的大學同學聚了聚,彼此交流著最近的想法,對工作,對生活,對愛情的。
畢業以后的我們有著各自的生活,選擇了不同的事業,奔向了不同的遠方。
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想提起的部分,那就是自己的失敗經歷。其實我倒覺得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法從失敗中走出來,或者,在失敗中自欺欺人。
聰明的人,ta對待那些負面的情緒總是很柔韌有余。
ta可以把負面的東西打包,然后扎幾遍送到天邊;ta也可以越挫越勇,從失敗中得取經驗和教訓,繼續奮力前行。
跟同學們不知道聊到哪里的時候,我又再一次提到了我自己的失敗經歷。我曾經在一個領域里死磕,一次次跌倒,含哭帶淚又爬起來,然后又跌倒,最后無能為力。
同學說我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如果我抓住了一個點,我就會死命不放。其實我知道,那是一種好聽的說法,說不好聽了就是倔、鉆牛角尖。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性格確實會讓自己走很多的彎路。
我越是想拼命的證明我自己,我就越自卑,因為其實我沒想過適不適合和喜不喜歡的問題。方向和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這決定了你努力的成效。
在一份工作中,當你在做一件事情但又做不好這個事情,你找人詢問,想盡各種辦法,但是問題還沒得到解決,你產生了氣餒的想法,這一次你可能得到了別人的幫助。但是下一次,這個事情你還是沒能做好,同樣的問題又出現了。有人(HR)就會過來跟你說,你不適合這份工作,請你離開吧。你不相信你不適合這份工作,于是拼命奮斗。有些人可能會跟你說,你沒有不適合做這份工作,你只是還不夠努力?你也相信你沒有不適合做這份工作,于是拼命奮斗。
而實際情況是,在這份工作中,你非常的痛苦。這時候也許又有人跑出來跟你說,痛苦就對了,舒服都是留給死人的。
有句話是,痛并快樂著。你問問你在這份工作中快樂嗎?如果是快樂的,那么恭喜你,因為這是你喜歡做的事情,如果不快樂,那么請你問問自己,我適合這份工作嗎?在不適合的事情上做無謂的掙扎,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奇葩說》的近一期中,辯題是:沒有上進心,我錯了嗎?顏如晶作為三辯代表的是反方,沒有上進心,我沒錯。曾經的顏如晶是個沒有上進心的人,做什么事情都無所謂。但是來北京以后,她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情,那就是辯論。在辯論賽場上,她想贏。但是高手云集。所以她經歷了她認為的失敗,沒能拿第一。她所取得的這些都是通過辛苦付出了我們無法想象的努力拼搏得來的,雖然辛苦,但是還沒能如自己所愿。她辛苦,但是內心充滿快樂,充滿希望。過程很痛,但是也很快樂。
為什么她能痛并快樂著?因為這是她喜歡做的事情,也是她認為自己擅長做的事情,她能做的這樣的一件事情。
有一朋友,他處理自己的失敗經歷是快刀斬亂麻。說起這個失敗經歷,他就會特別生氣。他一人想創業,帶著滿腔熱血,帶著心心念念的理想,帶著人文情懷,與一個看似有著多年經驗的實體店主合作,一起搞了個培訓機構。結果,那實體店主城府實在深,平時表現極度和藹可親,表現有著自己的理想情懷,但一遇到事情就逃避責任,拿到資金后,還遲遲不肯動手裝修門面,更甚至連自己都沒想好這個培訓機構應該怎么運作,盡是在機構里面搞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朋友看到不對勁,隨即抽身離開。
朋友的這一次創業算是沒成功,但是我相信他也是痛并快樂著,至少他嘗試了自己想法,這是他想去做并且喜歡做的事情,他也只是一時遇人不淑而已。
這位朋友就是聚會中的其中一個同學。他為了自己想去做并且喜歡做的事情而四處奔波而忙碌著,雖然忙碌得也會很疲憊,但是同時也能看的出來,他很開心,也在不斷的探尋著如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其實失敗并不可怕。從前的我總是認為失敗了,我做不好,就是我不行,我不可以。在失敗的經歷里面,你更要知道,你為什么會失敗?是根本性原因?還是本質上的問題?亦或是外界因素?當然迫不得已,我們的失敗歸因最好不要歸到外界因素上,因為外界因素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控制,而能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
我是云子,很高興遇見你。你的點贊和關注是我無限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