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網絡看到一組數據說“2015年我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8本”。且不論這組數據是否精準,單從中央臺公益電視廣告倡導全民閱讀來看,“讀書少”已然成為國民素質一個不容回避、難以遮羞的標簽性關鍵詞。不得不承認,曾經,我也是其中一個典范。小時候課外讀物奇缺,加上父母一心指望兒女憑借讀書“跳出農門”,印象中,自己的學生時代除了教科書被啃得滾瓜爛熟之外,空閑時間通常是無書可讀的。語文常識問答,歷數名著如數家珍,卻從未真正翻閱過其中一本,金庸三毛張愛玲耳熟能詳,卻從未沾手瀏覽過一行。直到外出求學開闊了眼界,才羞怯地認知到自己這個所謂的偽“學霸”知識是有多么匱乏,陡然心生“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之緊迫感。“知恥而后勇”,我暗下決心要以勤補拙,把這些年欠下的讀書債給追回來!第一次進入學校圖書館,我便如同一塊干涸許久的海綿被浸潤到豐沛的水域當中,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養份,文學、哲學、歷史、宗教,散文、小說、詩歌、評論,名人名著、流行小說、文學期刊等……
有眾多讀者認為,除了教科書和專業類、科普類書籍,其他都是學來無用的“閑書”,從而放棄了讀書的念頭,卻不知道所謂的“無用之書”總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判斷,并轉化為指引人生的重要智慧而產生大用途。同時,隨著網絡信息共享、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更多人選擇了網絡博文、手機微信圈等方便快捷卻缺乏沉淀和營養的“碎片式”閱讀方式。但我仍然覺得,讀書還得讀紙質書,手指尖可觸摸到紙張的質感,耳朵聆聽著書頁翻動的聲響,鼻子能聞見油墨幽暗的馨香,眼睛如日晷般隨著字里行間移動轉換,心也伴著書中的節奏而跌宕起伏,全身心均得到安撫和寬慰,這樣的讀書才更得勁、更對味。
也有人會說,工作忙碌、生活奔波、心情煩躁,哪有時間和興致去讀書?其實不然。時間就像海綿,擠一擠總是有的,讀書的興致,也完全可以在習慣中得到培養。很多人都喜歡點一盞燈、沏一杯茶、熏一支香、伴一個人讀書,誠然,有“賭書潑茶”、“紅袖添香”這樣的意境自然是讀書之上品。但僅就讀書而言,無須過多附庸風雅的形式,不必太多小資情調的裝點,同樣也能獲得知識。好比一日三餐,有人食山珍海味,有人啃窩頭饃饃,照樣管飽,又好比購票出行,商務座雖體感舒適,但并不比經濟座提前到達目的地的道理是一樣的。讀書,未必得正襟危坐在書桌前才算,也不見得定要三五成群扎堆捧卷如臨考場般才行。讀書的時間、環境不論怎么隨實際變換,但有一顆沉迷書香之心,一切俱足。對于忙碌的都市上班族、出差族而言,車站候車、地鐵閑坐、午間休息之時,不妨取一本窄頁小書放在背包外袋,“打游擊”般隨時翻閱幾張,既消弭了等待的焦燥情緒,又贏得了讀書的時間;或者夜晚降臨、華燈初上,當別人沉浸在肥皂劇或棋牌聲中之時,不妨給自己留一點空間,摁亮一盞暖光的臺燈,慵懶地陷在沙發里,打開一本小說或詩集,任由心隨書中情節飄浮,飄進悠遠的夢境,好似親歷平行世界的另一種人生;又或者周末假日選一茶座約見朋友的空檔,手捧書卷偏居一隅忘我研讀,哪管鄰座為砌“四方城”而喧嚷囂號,或為娛樂八卦爭得面紅耳赤……
忙里偷閑勤讀書。不論是出差還是下鄉的路上,不管是辦公室還是家中,我身邊總備有一本或厚或薄的書,一有空閑便信手拈來啃讀。試想,居于喧鬧浮噪的塵世,在有限的生命里拼湊起碎片式的時間,安靜地做一個書蠹,不為做學究,不為逐名利,只為心境尋得安寧平和,這何嘗不是一種境界、一種品格、一種別樣的人生呢?(賀麗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