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個朋友說,總是有很多計劃,但沒有實施。寫點東西給朋友看~
在大一的時候,我因為某種不知名的原因(沒有打聽,猜測是抑郁),不想上課,被輔導員請去了學校心理醫生咨詢室。那年掛科7門,差點退學。后續的一年里,因為學分不夠,每個學期要去填一次試讀申請,據說學校優待,按道理我是要退學滴。大三開始情緒有所好轉,開始自學補課,然而到大四畢業還有兩門課不幸沒過…被延期畢業了,有點遺憾。這段經歷讓我非常了解自己,以及如何實現自我成長。
對學習這個事情用流程思考的話,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需要有優質的信息源作為輸入,有良好的狀態和時間進行學習、還要有一定的產出作為成果驗證。具體可參考PDCA模型
1,尋找優質的信息源
常見的方法有碎片化知識(干貨),有看書,有大牛交流等等。我個人比較推崇看書。相對于碎片化知識而言,書是成體系的東西,內容更為豐富。因此看書不會導致一知半解,更具有深度,能夠達到促類旁通的效果。如果使用碎片化學習,使用的是經過他人處理的二手信息源,總體來說質量會稍微次一點。最關鍵的是需要自己把碎片化的東西梳理成體系,不然學了很多,但效果不見得好。而大牛交流的機會需要自己爭取,如果有,當然更好,畢竟有前輩指點的話學習總會快上許多。
具體下來,如何選書,在剛入門的時候,遵循一個原則:看經典的書。經典意味著經受了時間的檢驗,內容質量可靠。如果學有余力,可以挑一些新書看,有了前面經典書的基礎,看一下試讀部分的邏輯性和內容質量,就可以決定要不要深入研究了。
對于碎片化的知識,需要做的是控制信息源的數量,保證每天吸收的量不要太多,不然無法梳理成體系。在信息爆炸的自媒體時代,每個人可以產出一大堆的內容。控制數量的前提下,保證內容是相對高質量的。高品質的自媒體應當遵循這么幾個特征:1、尊重學術,不以純經驗主觀認識說事;2、論述條理清晰,能學以致用;3、粉絲素質相對較高,能友好交流。其他的自媒體內容,可以當作新聞和休閑,看過就算,不要費太多力氣從里面挖金子,會有點浪費時間。
2,良好的狀態和充足的學習時間(學習的方法)
先說狀態,指的是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這一點相當的重要,好的狀態下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直線上升,注意力也更佳集中,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簡單來說,保持狀態良好的方法就是,吃好睡好,適當運動,不要連續工作。其中的方法得去知乎上搜一搜,結合自己情況考慮。一般來說,飲食規律,搭配合理,保持運動習慣,以及工作中時不時起身休息一會就好。如果加班頻繁,導致身體勞累,應當優先休息,推掉一些社交活動,保持精力,再考慮學習的事情,如果一直頻繁勞累,又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成長,則要考慮一下工作是否適合自己。
再說時間,既要有充足的學習時間,又要能保證學習效率。對于時間的長度上,可以參考比如SMART原則、事情的重要緊急四象限法則進行時間和目標管理,有效的把時間分配給該做的事情上。另一方面,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應當保持相當的專注度,這樣才能保證時間規劃能夠被有效執行。這是一個習慣性的問題,要養成專注的習慣,可以嘗試給自己一些正向負向的激勵措施,引導自己保持專注,持續一段時間之后,習慣自然而然就養成了。
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碰到許多問題。當遇到問題的時候,需要靈活運用自己可以找到的資源進行解決,比如搜索引擎,請教他人等等。也可以參考隔壁的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如何思考解決。現在大家都挺熱情的,也不用擔心無法解決。
3、成果驗證
學習必須有一個衡量標準。如果是技能類書籍,學會的標準應當是形成體系方法,并且能不借助外物熟練運用。如果是非技能類,對思考方式產生一些影響即可。
在學習結束之后,可以通過輸出一些文章與他人交流,或者運用所學方法去實踐一些事情,來驗證自己是否已經掌握了自己所學的東西。如果沒有,發現還有生疏,應當重新執行學習過程。當發現記不住所學的東西時,可以思考自己是否一次學的太多,需要縮短學習周期,在學習完畢之后更快的使用練習,達到熟練的程度。
最后,確定好一個想學的東西,反復執行以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