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歲的時候,女兒迷上了購物。
有次帶著她去給剛出生的小侄女兒買禮物,在賣裙子的地方,她走不動路了。
我說:“剛買過一條,不買了吧。”(何況她看中的那條,我并不太中意)。她往地上一坐,大哭起來。
“這條尺碼不太合適,我們過幾天再去逛逛其他地方好不好?”
“不,我就要那條裙子!”
“我們家里還有好幾條裙子呢,再說現在是冬天,等天氣熱一點我們再買吧。”
“我就要那條裙子!你就給我買、買一條吧,我真的喜、喜歡這條裙子”她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拽著我的手,就是不肯走。
那段時間,她一耍賴,就是一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態度。公共場合,我不好發作。
雖然心里窩著火,還是乖乖給她付了錢。心里安慰自己:唉……女孩子嘛,多幾條裙子也正常,又不貴。
2
又過了幾天,路過一家比較大的商場,這次她非要拉著我進去,我立馬拒絕:“不行不行,我們不能再買了。”正拉著她要走,她眨巴著小眼睛說:
“媽媽,今天我不買裙子,我就試試。”
我心想著孩子還挺機靈的,試試就可以滿足她穿裙子的欲望,我同意了。
她試了一條又一條,圍著鏡子轉了無數個圈,我喜滋滋地讓她擺pose、拍照。
終于,她穿上一條,再也不肯脫下來。
她小聲說:“媽媽,你幫我買一條吧。”
“不行,你說了就試試,我們該回家了。”
“媽媽,求求你,幫我買一條,求求你啦。”
“求求你”三個字,配上無辜的小眼神,我心一軟,又幫她買了一條。
誰叫我自己忍不住出來瞎逛呢!
3
三歲小孩的欲望,也是無底洞。
一次發燒在家,哭著求我買什么“魔幻陀螺”,誰知玩了半天就扔在一邊。后來告訴我,因為看到同學有,所以才想要,她自己根本就不會玩。
出門不是買冰淇淋、就是買巧克力、買糖、買薯條,想吃的都是“垃圾食品”。
逛街看到漂亮衣服,吵著鬧著買回來,過了兩天告訴我,穿著不舒服,不想穿了。
更郁悶的是,不滿足她,有時撒潑耍賴,有時楚楚可憐,媽媽成了圍著她轉的陀螺。
假如在我這里得不到滿足,就去求爸爸、求奶奶、求姑姑。有一回,姑姑說要給她買裙子作為禮物,打開淘寶,她一口氣挑了四條。
4
這樣下去真的好嗎?
內心兩個聲音懟起來:
——女孩子要富養啊,不就一點小小的欲望嗎,滿足了,以后眼界就高,不然被人家送點小禮物就騙走了。
——小孩子從小培養正確金錢觀,不然以后只會養成揮霍的習慣,欲望是永遠滿足不了的,必須學會控制。
——你這當媽的就是小氣,干嘛要讓小孩子傷心呢?過去是沒有條件滿足,現在富裕了,就得把小女孩兒養成公主!
——可我們小時候,因為得到的東西不多,才會珍惜啊,得到一個新玩具要開心好幾年啊。現在呢,他們玩了一兩天就不玩,注意力渙散,有什么好?
——有條件還不滿足,你摳門……
——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我忽然想起過去曾經教過的一個學生——來自東南亞某小國,是該國高層領導的孩子。因為他學習有困難,又經常違反校規,找他聊過好幾次天。后來才知道,他在本國整日混吃混喝,不思進取,父母才把他送來中國的寄宿學校,希望遠離原來的圈子,好好學習。他的宿舍,滿地扔的都是最新款的運動鞋。他說看到喜歡的鞋子就忍不住剁手,有時一個月要買好幾雙,每個月開銷大得驚人。
有一回我問他,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自己需要獨立養活自己?
他說:“不需要,我父母有的是錢。”
我問:“萬一你父母因為意外破產了,或是不在你身邊了,有沒有想過你怎么生存?”
他答:“要是那樣的話,我就去死。”
這個回答讓我震驚,也讓我至今難忘。正是父母一味地滿足他的物質需求,卻沒有真正的關愛和陪伴他,以至于他到了15歲的年紀還沒有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我愛女兒,喜歡把她打扮成小公主,我愿意滿足她的愿望,但必須有度,有節制。因為欲望的深坑,只會越填越深。我希望,購物是出于真正的“需要”,而不是因為別人有,我也要,或僅僅是因為“想要新東西”了。
有時,我們滿足孩子的各種欲望,無非是在彌補我們童年的某些缺憾。可回頭想想,我們的童年,很少因為衣服不夠漂亮不夠多而苦惱,也很少因為沒有玩具玩而苦惱。現在,“匱乏”不是問題,“過剩”才是煩惱,因為“過剩”,學不會珍惜,因為“過剩”,滿足感的閾值越來越高,感受幸福的能力卻越來越低。
很多成年人不也被這個問題困擾嗎?干嘛不從娃娃抓起?
5
和孩子老公商量后,我制定了以下原則和規矩:
原則:
1、多精神鼓勵,少物質獎勵
2、多按需購物,少縱欲購物
3、多選天然健康食物,少吃垃圾食品
具體規定:
1、日常穿著的衣物大部分只買簡單、易搭配的款式,主要由我來選擇。生日、圣誕節、過年時候讓女兒自己挑選喜歡的顏色、款式,哪怕我認為非常不實用,也不插手。
2、家里玩具很多,原則上不添置新的,節日、生日時才買。多買積木、書等簡單,但使用周期長的玩具,少買華而不實的玩具,不買質量差的玩具。
3、便利店、超市基本能不進就不進。放學路上,每周一天可以隨意買零食,其他時間只能回家吃水果。
4、多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精神享受上,帶她去旅游、去運動、去公園撒野、去博物館漲知識。
如此,既有原則和規矩,也讓她有自己的選擇。漸漸地,家里的玩具變得少而精,買來卻沒機會穿的衣服數量也減少了。
更重要的是,事先打好預防針,她很少再為了買東西跟我撒潑耍賴。
我建議,每個家庭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孩子討論,制定一個購物計劃。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學會既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又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愿望。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讓他了解,制造每件物品都需要需要消耗大量資源,破壞地球生態環境,從更高的層面幫助孩子理解,為什么不加控制的“買買買”有害無益。
記住,通過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望來討好他,你可能得不償失。所謂的“富養”,真正體現在精神層面。我們自己的精神變得富足,才有底氣“富養”孩子。陪他們閱讀,陪他們遠足,陪他們一同度過有意義的時光。要知道,比起玩具和衣服,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句發自內心的的鼓勵,一次高質量的陪伴和一段維系終身的親密關系。
非媽:80后二寶媽,碩士生,當過多年國際學校中文老師。5年前,成為一天24小時不間斷帶娃的全職媽媽,累并快樂著。6個月前,開始在公眾號寫下自己的育兒故事。擅長對兒童察言觀色,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倡導情感引導式育兒,立志要成為孩子的“人生合伙人”,同時,也要跟上孩子的腳步,一同成長。她的文章富有畫面感和生活氣息,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非媽當家”,或添加個人微信號yueraisheng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