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廣東一家金融公司任職,專門做文案。現在說起來還有點不好意思,原因不是我本職工作做得不好,而是每當偶遇談業(yè)務,總會有一些不適應和負罪感。老板私下找我聊了多次,要學會談成業(yè)務啊!雖說你不是業(yè)務員,但人家客戶找上門來的時候,你不是業(yè)務員就有理由讓生意白白溜走嗎?
后來,我總算把這事琢磨透了。因為“臉皮薄”,我不屑于去說服客戶與公司簽約。
一件再好的商品,不給客戶足夠的購買理由,客戶就可能揮手拜拜了。
其實,很多文章之所能夠讓人折服,是因為它善于做一件事——說服。
文章寫出來,總要對人家有些價值。要么讓人開懷一笑,愉悅精神;要么讓人內心感動,有所感悟;要么讓人點頭稱贊,有所得到。
寫文章好比是與人對話。
你雖然看不見他長什么模樣,也不知道他身處何方,但你一定希望對方進入你用文字所營造的世界,你能為他打開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
尤其是知識分享類的“干貨文章”,如果無法帶給對方“有用的東西”,對方的期待心理就得不到滿足。
既然這樣,那個你素未謀面的“對方”,憑什么接受你給他的東西呢?
這就好比是推銷一樣商品。
你說你的保健品對我很有用,就請你說服我。
怎么說服對方,讓他信任并接受你的經驗、知識、觀點?這兒就存在一個說理的技巧。文章中的說理,跟面對面言語交流的說服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你在文章里無法借助實物道具。文字才是基本的工具。
總結了很多所謂的“爆款文章”,他們都在用下面3招。相信用好了,可以讓你文章說理更有穿透力和說服力。
1.舉 例
說理,最忌諱的就是干巴巴。說的人頭頭是道,津津有味,聽的(看的)人一臉懵圈,不知所云。
如何打破這種僵局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舉個例子。為什么?因為抽象的道理是從具體的事例和現象概括、提煉出來的。比如你說“讀史讓人長知識。”那好,這個結論是不是很抽象?對于一個不怎么讀書的人來說,啥叫長知識?為什么讀史能夠長知識?
如果你從史書的分類、史書的知識結構、閱讀的原理等方面給他介紹,他一定越聽越糊涂,不知道你在說些啥。
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舉個例子。比如說,你舉出讀《史記》的例子,告訴他讀完之后對西漢之前的很多人物和歷史常識都有了了解,這就是長知識。人家一聽就明白了。
弘丹老師發(fā)表在簡書的一篇10W+的文章《如果你想提高寫作能力,我推薦這六本書》,其實全文的思路就是以六本書為例,證明如何提高寫作能力。你看,這就是真實例子的巨大力量。
說了半天如何寫作的道理,真不如弘丹老師舉出六本書作為例子呢!她有關寫作的道理,不是干巴巴地來講,而是完全從具體的書本展開,然后讓讀者輕松愉悅地接受她的觀點。
舉例需要注意的地方主要有:
(1)例子盡可能要切合文章觀點,能支撐你的道理。
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去選取例子,就容易把道理說清楚,同時也就越容易產生說服人的力量。如果找不出熟悉的例子,又該怎么辦呢?那就站在讀者的角度多想想,在他們的已知領域中有哪些事例可以挑選出來匹配你的觀點。
(2)舉例子時,要結合觀點來做具體的闡述,讓讀者從例子的分析和論說中自然而然得出你要傳達的道理、觀點。
例子舉出來,重點就在分析和論說了。如果僅限于把例子擺出來,讀者雖然也能感覺到你要說的道理,但穿透力就不夠,說服力就會減弱。好的做法是,舉出合適的例子,展開分析和論說,和你文章的觀點建立起強聯系。
2.類 比
類比是一種很重要的思維模式。《詩經》“賦比興”的手法,其實就包含了“類比”的思維方法。
類比,有什么好處呢?
(1)可以用舊知來比新知,讓人對“新知”易懂易學
分享知識干貨的文章,出現“新知”的頻率會比較高。那么“新知”如何讓人輕松明白,易于學會呢?關注《得到》APP的朋友,可能已經發(fā)現,許多大咖介紹新知的文章,會常常用到“類比”。
這篇有關“紫海戰(zhàn)略”的文章,就運用了類比的方法,先擺出“藍海”和“紅海”,這是多數讀者都已經熟悉的,是“舊知”。而“藍海”是“新知”,通過兩者的類比,讀者可以很快明白,“紫海”其實就是從紅海里面找到藍海。這樣,讀者就能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用類比思維把“舊知”和“新知”聯系起來,降低了理解和接受的難度,文章說服力就增強了。
(2)可以用淺顯來比“深奧”,讓人對“深奧”易解易記
深奧的東西,怎樣在文章里讓人容易接受呢?如果解釋原理,分析它得出的過程,不是不可以。但是會有兩個弊端:第一,花費大量筆墨,讀者未必能馬上理解和接受;第二,碎片化閱讀時代,很多讀者可能沒有那么多時間和耐心來聽你解釋深奧的道理。
這時,類比的方法就顯得特別有用。
彭小六這篇《每天晚上我是怎么賺錢的?》,就用了“類比”思維。如果把它看成是“比喻”就顯得有點匹配不上思維的內涵了。
其實,作者把兩種分享知識賺錢的原理,類比成用水桶打水和鋪設管道引水。這樣一比,即便是個識字的農民伯伯也能明白了。原來用知識獲取收益的道理是這樣,好比拎著水桶打水和鋪設管道引水,效率和收獲都是不一樣的。
這類知識和道理,如果用專業(yè)的術語和抽象論說來寫,我們還能“愉快”地接受嗎?把類比用好了,不但能使讀者愉悅接受,而且生動有趣,說服的效果就會比較好。
要用好類比的方法,就要考慮:
A.用來類比的事物要盡可能形象直觀
怎樣才能做到形象直觀呢?多從生活或工作常見的現象去尋找。這樣,類比的事物為大眾所熟悉,就容易被接收,新的知識和觀點也容易被認可。
B.作類比的兩種事物盡可能有強聯系
如上文所說,藍海、紅海和紫海,這三者都屬于專業(yè)領域中的專業(yè)說法。前兩者大眾讀者已經比較熟悉,后者是作者新提出來的。但因為與前兩者有著比較強的內在聯系,大家就容易接受。
3.繪 圖
繪圖,其實就是通過“圖像化”的方式,將抽象、復雜的道理或知識變成形象、可見的圖形、圖案。
人都是比較感性的。絕大多數人都不喜歡閱讀復雜、深奧的東西,因為理解起來比較費勁。
圖就不一樣,形象直觀,一出現就能吸引目光。這也是為什么兒童圖書市場里面漫畫書特別受歡迎的原因。不少在我們大人看來不適合孩子閱讀的漫畫書,屢禁不止,傳播力和影響力可想而知。
上面這張圖,是得到APP職業(yè)生涯專欄古典老師文章里面截取出來的。
你看,他用一個圓錐圖形把抽象的職業(yè)發(fā)展路徑,非常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讓沒有學過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的讀者也能一看就懂。
“管理職能”是向上發(fā)展,箭頭指向圓錐頂部,也就是企業(yè)里面從業(yè)務崗想管理崗晉升;“專業(yè)精深”是指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中精益求精,努力做到極致,箭頭指向圓錐內部;“轉換職能”,就是指在企業(yè)內跨崗位發(fā)展,箭頭指向圓錐底部另一塊;而“第二職業(yè)”通常是從個人的興趣愛好發(fā)展而來,箭頭指向圓錐外部。
是不是淺顯易懂?這就是用圖形來說道理的好處。一篇分享知識的文章,配上一張形象直觀的圖,這張圖很可能就是亮點。讀者讀文之后,也許他能記住的就是這張圖。圖形是不是成了你說服他人極其重要的一樣武器?
怎樣在文章中用好圖形呢?
(1)如果是選擇網絡下載的圖,盡可能選像素高的
清晰、美觀的圖形,不但能抓住眼球,而且傳達思想的力量也會更強大。
一葉障目的意思,是不是在上面這張圖里面被強烈傳達出來了?
簡易的圖形,有時更有視覺沖擊力。因為大道至簡,省去不必要的信息之后,重要信息就會被凸顯出來。
如果選擇“百度”下載圖片,可以從“類型”那兒找到“簡筆畫”、“卡通畫”、“動圖”等不同類型的圖片。這些不同類型的圖形,基本能滿足我們用圖形表達想法的需求。
(2)掌握必要的圖形設計知識和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薦大家看一本圖形設計方面容易上手的圖書:
這本書是日本作家坂本伸二的著作,中信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該書最大的特色就是把設計的流程清晰展示出來,不是講一大通理論讓人不知所措。
讀了這本書的第一章,我就理解了原先學習PPT設計時的基本原理。比如,信息整理、對齊、配色等重要設計規(guī)則。
這本書比較適合初學圖形設計的讀者。可以邊學邊用。
(3)培養(yǎng)“圖形”思維意識和習慣
觀念指導行動。腦海里沒有圖形意識和圖形思維習慣,就很難會想到用圖形來表達思想了。當我們在用文字傳達自己地觀點、思想時,多問問自己,我還可以用什么方式來表述自己的Idea呢?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自己的公眾號發(fā)文時,都會用到配圖。尤其是出現在封面的圖,如果能吸引讀者,就能提高點開文章閱讀的機率。
如果文章的標題是《閱讀的思維誤區(qū),你跨過去了?》,關鍵詞就是誤區(qū),怎么表達這種抽象的概念呢?就要用到聯想思維。誤區(qū)帶來壞處,好比是雷區(qū)。于是,聯想到兵工排雷。
配上這張圖,就能很快讓讀者“get”到文章要表達的重要思想了。
總結一下:
寫作知識干貨類的文章或說服型企業(yè)文案,大咖們通常用到3招,強有力說服讀者:
(1)舉例
A.例子盡可能要切合文章觀點,能支撐你的道理。
B.舉例子時,要結合觀點來做具體的闡述,讓讀者從例子的分析和論說中自然而然得出你要傳達的道理、觀點。
(2)類比
A用來類比的事物要盡可能形象直觀
B作類比的兩種事物盡可能有強聯系
(3)繪圖
A.如果是選擇網絡下載的圖,盡可能選像素高的
B.掌握必要的圖形設計知識和技能
C.培養(yǎng)“圖形”思維意識和習慣
用好這3招,讓你文章的說服力,杠杠滴!
寫作精進人生!余老詩陪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