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少的孤獨,這里都有
文 | 王少一 圖 | 網(wǎng)絡(luò)
人對于一本書的善意,總是從打動自己的句子開始。有的時候,一本書在開頭并沒有吸引你,讓你打開這本書的原因很可能是來自友人的推薦。
《孤獨六講》對我來說,就是這樣來自友人推薦,開頭不讓我厭煩,可以讀下去的一本書。
直到,我在書里讀到了年少時期的自己。
當(dāng)人奔波在生存線上的時候,孩子只能忽略,哪怕愛從來不曾少過。我雖然沒有成為留守兒童,卻也在需要陪伴的時候,一個人長大。不能一概而論那段時間是糟糕還是幸運,在我生命的體驗里,那是一段珍貴的時光,有眼淚,也有歡笑。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地方,不是后來屬于我們家的房子,而是一開始我有記憶的那個有無花果、葡萄的屋子。
我還曾在院子里養(yǎng)過兔子,但是印象最深的總是樹下的陰影,還有每晚總在我窗外嚇唬我的風(fēng)和葉子。
鄰居家家門口都有果樹,無花果和葡萄居多,偶爾有石榴樹。在巷子里,還有特別高的樹,我已經(jīng)記不清那是松樹還是楊樹還是梧桐。
總之,在整個夏天,巷子里一直陰涼。
從孩童到少年,我對整個世界的感知全部來源自己的摸索,書本的概念只局限于課本。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時間,從來不及自己呆著的十分之一。
那時候什么也不想,一天天對著這個世界發(fā)呆。
直到后來青春期的困擾。
《孤獨六講》是寫給那個少年時期的我們吧,在度過那些自己長大的時間,看過的書,喜歡過的作者,或者蒼井空,或者言情小說,所有的這些隱秘的、光明正大的、與孤獨有關(guān)的事情,都是后來生活里極其重要的因果論循環(huán)的前因。
有作者原意把他年少時期的隱晦情感剖析于書本中,這大概是一段讓他深有體會的體驗,也是他想要通過這本書和讀者架構(gòu)起更親密的聯(lián)接。
很多事情,我們無法用聲音表達(dá),付諸于文字時,想象的空間被拉長。無論是寫作的人,還是讀的人。
我一直相信緣分的奇妙,遇見一本書是與書的緣分,也是讀者與作者的緣分。
而評價一本書的好壞,是最沒有標(biāo)準(zhǔn)的事情。
我更愿意把那些勾起我掩埋的情感和記憶的書放在我自己列表的首位,別人啊,我可管不著。
《孤獨六講》后半段是我一路哭著看過來的,也不知道怎么就那么多淚。我爸媽就在隔壁房間里,我可以聽到他們打呼的聲音。再回想那些我自己長大的那些事情,從發(fā)泄到懷念的轉(zhuǎn)變是最大的通關(guān)。
當(dāng)悲憤、孤獨、無奈到感謝時,這大概就是生活用時間教會我的東西,也是《孤獨六講》讓我在那天晚上正視我對“獨自成長”這件事的憤怒。
隱晦情感總是藏在看似美好的回憶下,它存在不是為了證明自身的弱點,而是提醒生活從來不能逃避。
PS:已發(fā)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