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員伙伴們、學友們:
大家晚上好!
前幾天接到郭老師的線上分享的任務時,內心非常忐忑,因為作為一個剛剛加入網師一年的“新兵蛋子”,面對涌入網師的新面孔,我的內心縈繞著不夠格、不權威的自慚。但是,“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我遇見新網師是這樣,今天遇見各位新伙伴也是如此。因此帶著遇見家人的親切感,今天我想借助這個平臺,與各位分享我在網師一年來的思考,以期為各位開啟新網師的學習征程,提供一些方向指引和解疑答惑。
接下來我的分享將嘗試站在新學員的立場圍繞三個方面展開:我為什么加入網師?我如何借助網師自我成長?我需要避免怎樣的誤區?。
一、網師價值何在?——我為什么要加入網師?
能夠加入網師的各位伙伴,一定是懷著對新教育的向往、憧憬以及自我成長的期待而來,而接下來你在新網師要開啟的將是一段全新的征程。不論你的教齡、經驗、學科如何,在這里,憑借自己的堅持,你將:
1、重新學會深度學習
如果把信息時代的教育環境比作一場優勝劣汰的大洪水,那么新網師好比是攜帶未來教育之種的“諾亞方舟”。新網師與其他教師培訓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重在通過閱讀、寫作,打造未來教師的學習力。學習力是21世紀人才的核心競爭能力,缺乏學習力的教師將會被信息時代、知識付費時代的浪潮所吞沒,而新網師將引領你重新學會學習。這種學習,并不僅僅是一般教師培訓的那種教材學習、研課討論,而是以啃讀、寫作和實踐為媒介和通道實現的深度學習,郝曉東老師在每周觀察《信息泛濫時代的深度學習》中寫道,“公園散步歷練不出登山者的體魄,平靜的湖面訓練不出搏擊風暴的水手,我們認為,真正的學習是個體在突破舒適區、不斷克服困難、挑戰自我的過程中完成的,我們把這種有難度的學習稱之為深度學習”。
在新網師,要打造自己的深度學習能力,一方面要告別感性閱讀,擁抱啃讀——所謂啃,就是讀有難度的教育經典,挑戰自己陌生甚至全然無知的知識領域,在艱難的文字中反復琢磨,與自己的經歷經驗、教育教學產生對話,這種啃讀將始終貫穿在新網師學習的每門課程當中。另一方面,還要將自己的啃讀思考付諸于文字,實踐于課堂教學當中,通過知行合一,讓自己所學真正內化為專業能力。
2、提升教師專業發展能力
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既包含學科本體知識、通識知識,也包括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在新網師的學習,你將會找到不少指向學科本性知識的課程,譬如“語文研課”、“數學共讀”,也有打開教師心理學、哲學、教育學等理論視野的“積極心理學”、“兒童人格教育”、“教育學經典解讀”、“蘇菲的世界”等課程,當然也有提供為教師教學提供有利工具的“王子微課”等實用課程。這些課程正在逐步的豐富和細化,而你也將通過啃讀、對話、實踐的方式浸入課程,為反思和重塑自己的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等提供新的視野和角度。
3、找到教師職業幸福感
在當下的信息時代,教育從來沒有這樣的便利,但同時,也從來沒有這樣艱難。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時代需求、價值理念,使得教育的難度日益攀升。面對不再“順從”、“服管”的學生,面對問題叢生的班級和課堂,面對水漲船高的教育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深深感到束手無策、倍感沮喪,而職業幸福感也因此日益被蠶食,直到職業倦怠席卷了我們。
在新網師,我們不僅不回避這些教育維艱的事實,我們更嘗試著主動擊破它,以收獲教師職業幸福感。職業倦怠的根源,是作為教師的自我掌控的不足,因此,我們一方面通過強化自己的專業發展能力,另一方面,也重視與自我的對話。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對于教師而言,沒有對自己的教育生涯的反思,沒有對自己作為教師自我的反思,這樣的職業,這樣的人生是盲目的、焦慮的、麻木的,幸福感更無從談起。而在新網師,我們不僅只談教育的“術”——那些具體提升教育教學專業能力的方法、途徑,更重視培育教師思維之中的“道”——我為何這么做?我怎樣做是對學生、對自己是有效的?只有在這樣的一次次反思、實踐、修正中,才能夠真正地獲得自我掌控感、職業認同感和幸福感。
之所以這樣確定,是因為我個人在新網師的一年,恰恰也經歷了職業發展上的“至暗時刻”。在面對職業逆境時,新網師提供了巨大的助力,讓我得以重生。
二、網師有何要求?——我如何借助網師自我成長?
新網師為我們帶來如此豐厚的價值和意義,但前幾日,仍然有333位沒有留下學習痕跡的學員被清退。新網師能夠帶來什么,取決在于我們是否能夠在網師的要求下,踏踏實實地學習,堅持不懈地成長。
各位新伙伴們,你們的閱讀史,是給網師遞出的第一張“名片”。新網師的準入制代表了對你主動學習的肯定和期望,而如何借助網師實現自我成長?這個問題的回答,決定了你能成長的高度。對此,我有三點建議與君共享:
1、堅持啃讀。
如前所述,閱讀是新網師打造學習力的立人之本。堅持閱讀,就是要堅持啃讀經典,與暢銷、快餐書保持距離。在《有一種閱讀叫“啃讀”》中,郝曉東老師詳細地闡述道:“什么是啃讀?顧名思義,就是一點一點反復地啃。對于一些特別有價值但又超出自我認知水平的書,就需要放慢閱讀速度,反復閱讀思考。
啃讀往往有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用不同顏色的筆勾劃出重點概念或關鍵句子、段落。
第二層次,在書頁的頁眉、頁腳等空白處寫下閱讀心得、疑惑、隨想等,用簡短的話概括出段或章的中心思想,這就是批注。
第三層次,讀完一章后,不斷提煉文章的核心觀點以及內在的思路和邏輯結構,用思維導圖畫出來,將文本內容結構化;
第四層次,針對文本的核心概念或關鍵內容,或者向他人咨詢、討論、交流;或者查閱其他資料,展開主題性、研究性閱讀。
第五層次,閱讀文章后,能寫一篇內容綜述,或者閱讀心得。”
這種啃讀是有難度的,但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啃讀就是要耐著性子琢磨作者的含義,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與自己的教育教學有怎樣的聯系。啃讀需要不厭其煩,如琢如磨。而幸運的是,我們是一群人的啃讀,在啃讀中遭遇疑難、困惑,都可以在打卡圈上共享,在課程群中拋出疑問,一群人的力量將會成為你的加持。
2、善于思考
思維力是個人實力的核心之一。是否善于思考,也會決定你成長的厚度。在新網師,思考是多維度的。
在閱讀中,如何深入有效地啃讀,考驗了你的思維能力。最初的閱讀,可能是照貓畫虎似的,重復作者的觀點,迷失在詞語叢林中,但是慢慢的,你的思維力要發揮甄別判斷和去粗取精的作用:作者在這個章節中論述的觀點是什么?他是以什么的邏輯進行論述的?我能不能簡單地梳理出他的邏輯框架(思維導圖可以帶來很大的幫助)?作者的觀點理念,有沒有什么漏洞或者與我意見相左之處?對我的教育教學有什么可以借鑒之處?……當你的閱讀不再局限于文字表面時,你的思維能力就在不斷提升,你的專業能力就在這一次次的反思中得到磨煉。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教育教學中,你在新網師的閱讀,如何能夠增益、助力你的教育教學,打開視野,啟發思路?
甚至于在日常瑣碎中,碰到問題如何思考也是如此。作為新網師的新生,有太多問不完的問題,怎么加入課程?怎么打卡?怎么完成作業?課程要求是什么?某個名詞是什么意思等等等等。我們都能理解加入新環境最初階段的無所適從,但是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將會加速或者延緩這種適應。我個人的經驗是,先找資源再發問。課程學習的問題,一般在QQ大群中會有專門整理的手冊文件,可以先學習再問;碰到不理解的名詞,先搜百度,百科以后再問,如果無解,可以私下找教務老師或者組長,不要占用QQ群里的注意力,私下進行即可。
3、勤于寫作
如果說閱讀是新網師人的標簽,那么寫作就是新網師人的行走。在新網師,最好的洗禮和磨煉就是持續的寫作。新網師人的寫作日常,一方面是微信打卡圈上的每日微寫作——可以是讀課程指定書目的任何批注和思考,從只言片語到逐漸地主題化,從破碎零散到邏輯清晰,打卡將見證你的寫作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另一方面,每一門課程都將布置預習作業的寫作,這是你深入作者觀點,反觀自己的教育教學的“思維體操”,你將從書本、實踐“兩張皮”的不解與稚嫩慢慢地逐漸篇章化,在不斷積累理論視點和自己的教育素材的雙管之下,找到教育寫作的脈落。這些預習作業,甚至可以成為你科研論文、教育隨筆的極佳素材。我自己就深有體會,2018年春季我選修了郝老師的《教育學經典解讀》,其中一篇解讀博爾諾夫的《教育人類學》的預習作業,圍繞著“遭遇”回顧了我在2018年職業生涯變化與挑戰中的心路歷程,字數長達6000多字,最后這篇文章經過修改潤色,獲得了上海市閔行區“關鍵教育事件”的主題征文一等獎。
教育寫作的素材就源于教育生活中的一次次積累和體驗,而目前的現狀是,教育寫作的感性色彩濃,理性光澤淡;抒情意味強,邏輯框架弱。新網師在累積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給予了我們理論視角和經典參照,這將大大地增強我們教育寫作的科研性和理性,而只有通過持續不斷地寫作,才可能厚積薄發,讓我們實現專業型、科研型教師的轉型。
三,網師潛在障礙?——我需要避免怎樣的誤區?
新網師,和世間所有的路一樣,都有岔道和彎路。我曾經也走過一些彎路,也陷入到一些誤區,所幸的是,在導師和學友的感染和影響下,它們不再成為阻礙。但是,如果不加以避免,它們將成為你成長路上的絆腳石頭:
1、第一塊絆腳石:尋找答案而非靈感
應試教育給我們思維最大的流毒之一,就是讓我們依賴固定答案。凡事非此即彼,凡事
必有答案,在成功學的散布之下,許多人都迫切需要可以移植于自己的成功答案。這種思維,在新網師里也存在——究竟有什么辦法,可以管住問題生?有什么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才能讓學生愛上學習……然而,教無定法,新網師能給出的“答案”,只是每個案例背后的可能性和靈感,真正在多元、個性的教室里、學生中、教學中進行創造的,是我們自己。一旦聚焦于尋找固定答案,我們的思維就已經僵化和怠惰。而當我們尋求靈感時,在新網師的閱讀、寫作、學習將有如繆斯的眷顧,讓我們不斷涌出新鮮的創意和靈感,這將是改造教學、提升專業能力的開始。
2、第二塊絆腳石:依賴導師而非自己
新網師匯聚了許多名師專家:朱永新教師、李鎮西老師、郝曉東老師,還有許多全國各
地優秀專家和教師,這既是新網師的魅力所在,也是新網師實力的見證。然而新網師的真正作用,是通過名師輻射學員,為培育更多優秀的教師搭建平臺。這一點,必須從改變一種依賴的思維開始。因為在這里,沒有人強迫你完成作業,沒有人義務提醒時作業何時截止,也沒有人強制讓你每天固定打卡的質量和數量……很多學員,都曾經過度依賴導師的講解,以為課程授課中,要將理論知識掰開講透,透露“標準答案”才算上完課。郝老師在《期末了,我想對你說》中就提醒對個人崇拜的警惕:“無論是書還是講師,都是‘指月之手’,幫助大家領會‘月亮’。但我很清楚,講師和書都不是‘月亮’。”在科學的道路上,牛頓都稱自己只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一塊美麗的石子,何況我這樣才智平平之輩呢?”
的是,如果說導師是指月之手,那么學員自己才是真正的逐月之人。一切在新網師所汲取的力量,包括新的理論視角、重新審視后的感悟體會,都是自己成長的力量的加持,這樣的蝶戀,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完成。
3、第三塊絆腳石:追逐成名而非成長
新網師因為其影響力,匯集了越來越多的名師,他們助力一線教師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其中優秀者,從普通學員,蛻變成名師。現任新網師執行院長郝曉東老師,加入新網師十年了,十年間,從一名學員,成長為講師,直至今天的執行院長;也從一名中學老師轉變為大學老師;從沒有發表過一篇教育文章,到今天出版兩部專著。還有電影課程、語文研課、《給教師的建議》等課程的講師都是曾經新網師的榜樣學員。因此可以說,新網師是未來名師的搖籃。
然而,追逐名師,很可能走向名利之心的另一個極端。不少學員看中了新網師的名師資源,以為在這里可以復制成功的故事。每年新網師都會清退大量沒有學習痕跡的人,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正是徒有功利之心而無堅韌之性。在魚龍混雜中,堅持者成長,放棄者消磨。你的意志如何,初心如何,追逐成名,還是成長,將塑造完全不同的你。
絮絮叨叨,分享到此,最后分享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是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的“The Road Not Taken”(《少有人走的路》)
黃色的林子里有兩條路,
很遺憾我無法同時選擇兩者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
對著其中一條極目眺望
直到它蜿蜒拐進遠處的樹叢。
我選擇了另外的一條,天經地義,
也許更為誘人
因為它充滿荊棘,需要開拓;
然而這樣的路過
并未引起太大的改變。
那天清晨這兩條小路一起靜臥在
無人踩過的樹葉叢中
哦,我把另一條路留給了明天!
明知路連著路,
我不知是否該回頭。
我將輕輕嘆息,敘述這一切
許多許多年以后:
林子里有兩條路,我——
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
它改變了我的一生
親愛的伙伴們,選擇新網師,是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它曾經也將繼續改變著我,愿你在新網師的所有堅持,引領著你抵達你的目標和彼岸!愿新網師的“方舟”,帶領你駛向教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