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北西2》上映,與朋友一起去看,發現導演不過是借了《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殼子,故事跟北京跟西雅圖沒有半毛錢關系,但片中男女主角互通書信的設定讓我懷念起寫書信的那個年代。
我們雖然沒有像90后00后抱著手機電腦出生,他們甚至不知道信為何物。但我依然很慶幸,我們生在一個人人以書信通訊的時代。當時只道是尋常,誰料多年后,一摞摞蓋滿郵戳的信封,各種抬頭和風格的信紙,成為一代人懷舊的媒介。
記得去年過年回家,收拾我的那些落滿灰塵的一箱箱舊書的時候,放在箱底的厚厚一沓信封讓我突然停下了手中的活計。脫掉手套,開始一封一封審視曾經寫過的書信。當然,我手中的是別人回給我的。我小心翼翼地拂去信封上的灰塵,按名字將它們分別開來,原來,我曾經與那么多人通過信。
我曾與一個素不相識的女孩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信,直到我們斷了聯系,也未見過面。我怎么都想不起是如何與她通上了信。想想,覺得人生充滿了奇妙的緣分。
那時她在東部某市的一家刺繡工廠做刺繡,工作似乎并不如意。第一封信充滿了對工作與生活的苦惱和絕望。她說自己快堅持不了去了,覺得人生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她想要逃離當下的生活,不知道以后的路該怎么走,要我幫幫她。我已想不起回她的信里都說了些什么。從她的第二封信里,我隱約猜得出,我的回信讓她重燃對生活的希望。
她告訴我她剛剛結束的一段并不美好的愛情。男生始亂終棄,并帶著新交的女友在她的生活中毫無顧忌地來來去去。她哭著說自己很傻很天真,不再相信愛情,不再相信男生。轉而又說,哥哥你不一樣,雖然我們沒見過面,但我就是心里對你充滿了信任,覺得你是個好人。并說,自己現在并不難過了,覺得為那樣的人不值得。自己要努力工作,好好活著,不讓那個人覺得自己離不開他,那樣顯得自己的愛情很渺小。
我還記得讀這封信的時候,看到信紙有一塊洇濕又干的地方。我想,也許,她寫這封信的時候,還在不自覺地流淚。愛情,一定是讓她傷透了心。
后來我們斷斷續續又通過好多次信,漸漸地彼此以兄妹相稱,雖從未見面,但彼此換了名帖,寄了相片,算是蕓蕓眾生之中的各自特別的一個存在。只是后來她工作變動,我亦忙于學業,并開始了自己的愛情,就斷了聯系,再未通過信。看著這些曾經的書信,一頁頁稍顯稚嫩的字體,證明著我的青春來過,那個素未謀面的女孩真實地存在過。
我與曾經的那個她不在一座城市,雖有電話,但我們很有默契地選擇了以書信作為紅娘來往。看著信封上印著的她學校的名稱地址和電話信息,一切恍若又回到當年。
她的第一封信是鼓勵我好好復讀,考上大學。那時的她已成為一名令人羨慕的大學生,而我因為高考失利不得不選擇復讀。后來,我考取大學,兩人的書信來往由一開始的友情慢慢升溫,最后蛻變為愛情。書信的內容也從學習生活聊到了各自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
她是個有些黏人的小女生,希望被疼愛,被關注,被當成公主一樣哄著愛著。而我是個性格開朗善交友的風風火火的性格,常常因與朋友聚會喝酒、包夜上網或睡懶覺而忘記回信或打電話。我翻看著這些充滿著小女生心思的文字,讀出了她曾經作為一個小女生的任性、埋怨和無理取鬧。
當時的我每每總是怪她把我管束的太嚴,不自由。每到這時候,她總是一副很懂事的樣子,讓我好好去玩,不會再打擾我,我知道愛耍小性子的她生氣了,只要一個電話哄一下就會好。但年少輕狂的我,在自尊心和同宿舍哥們的取笑下選擇了置之不理。饒是如此多次,她終于無法忍受我的冷落,我們的關系慢慢破裂,直到彼此斷了書信來往。
經年后,翻看那些寫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才知道,一個女生對于男生的愛有多深,恨就有多切。突然發現,她當年寫下的那些充滿小女生情思的文字,讀來不再令人覺得她無理取鬧,不可理喻,反而令人心生憐惜。只怪我福薄,沒有被她繼續愛的資格。
這厚厚的一沓書信,見證了兩顆曾經孤獨而敏感的心,它們曾經互相鼓勵,互相安慰,互道相思,互訴衷腸,卻最終沒能在一起,留下曾經深陷愛情的癡言瘋語,沉睡在歲月深處的某個角落,任它泛黃風化,惹來滿紙塵埃。
我還與一個高中同學保持過一段時間的通信。她大學讀了護理,我讀了中文,我們在不同的城市,忽然就寫起了書信,我們各自訴說學習和生活中的見聞,大多是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我是個生性樂觀的人,喜歡調侃生活。她幾乎每一封回信都說,我的回信常讓她和她們宿舍的人笑得肚子疼。
字里行間看得出,她亦是個熱愛生活的樂天派,從未在書信中流露出許多那時的女孩皆有的感傷和憂郁,反而是我這個七尺漢子,常常忍不住跟她分享我遇到的一些難題。沒想到,長得嬌小可人弱不禁風的她,常能一語中的地道破問題的關鍵所在,讓我眼前一亮。我知道,這是個心細如塵,靈性與智慧并重的女子。
后來,她早我一年畢業,我們各自開始忙碌,漸漸地通信的周期越來越長,直到不再寫信。如今,我知道她已在我曾經讀書的城市有了安穩的生活。而我的母親也曾經因為手術去過她所讀書的大學下屬的醫院就醫,算是一段巧妙地緣分。與影片中那本海蓮的《查令十字街84號》不同的是,她曾從我這里借走了村上春樹的一套《1Q84》。
最后,說個同學的故事。
他是我一個哥們,曾在正值讀書求學的年紀瘋狂地喜歡上一個女生,于是身負才子之名的他寫了一封文采斐然的情書。書成后,自己膽小不敢呈送心愛姑娘,于是我成了名副其實的“二炮手”。
不知何故,我忽然莫名緊張起來,好像寫情書的不是我那哥們,而成了我。哥們先走一步后,我懷揣著充滿哥們前半生才情與日夜相思而成的情書,快步地走到坐在前排的女生身邊,二話不說把信扔到了她面前,一個箭步沖出宿舍。
后來?后來我們說起這些事,免不了對我那哥們一通取笑,他也不在意。年少輕狂,誰還沒寫過情書?如果你曾經連給喜歡的人寫一封情書的勇氣都沒有,那你的青春將少了許多光彩。
無論時間過了多久,那些曾經被我們認真對待,用盡心思寫下的書信,都會一一記錄下年少時的我們曾經異想天開的計劃,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哀愁和對一個人莫名的喜歡。那些一頁頁泛黃的信紙,就像一架時光機器,在每一個與它不期而遇的時刻,帶我們一次次回到故事的起點,回到一切開始的地方。
我不知道,那些我曾寄出的信件,是否像我一般,還被收信人完好無損地保留?無意間翻出,還能坐下來靜靜地再讀一遍,就像當初我們各自寄出一封信后,等待對方書信到來的心情。激動、緊張,日思夜盼,常常去郵箱查看。收到后,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字一句地品讀,或流下感動的淚水,或發出會心的笑聲。在一方小小的信紙上,讀出千百里之外的另一人喜怒哀樂的人生。
如今,書信這種曾經的人與人之間最有效也最有人情味的溝通方式,逐漸被新興的手機微信所取代,似乎再沒有人愿意手寫,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快捷的語音、視頻和文字聊天,即時送達,沒了等待,沒了那種苦苦盼望和久久等待之后的柳暗花明。我曾對書信體的手寫文字充滿懷念,因此頭腦發熱地在豆瓣建了個小站“手寫時代的溫情”,因為三心二意并未好好經營,成員自始至終也只有我一人。
最后,用明朝的馮夢龍主編的民間歌曲集《山歌》中的一首通過手帕表達相思之苦的愛情詩來結束: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相思。相思接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