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直到上大學那會,我每年寒暑假都還會追《西游記》,不厭其煩。
家里電視也沒人跟我搶,我弟每次路過我旁邊都會非常不屑地看我一眼,偶爾諷刺我一句:“年年看年年看,有啥好看的。”
我說我看不煩,我也不知道為什么。
所以大二那年,當真正的六小齡童章金萊老師來到我們學校的時候,結尾時他在臺上又揮舞起了金箍棒。
那一刻,我覺得他就是我從小到大一直愛著的孫悟空。
修成正果,立地成佛。
我一直以為我看懂了《西游記》,里面的人物情節我也早已爛熟于心。
現在想一想,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看似是為了去西天求取真經。
可是,經真的在西天嗎?
所以當陳平老師前兩天提起《西游記》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
“道不遠人,法在腳下。”
二
其實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疑惑,也總是被我們小時候提起的問題。
唐僧西天取經是十萬八千里,孫悟空的一個筋斗云也正好是十萬八千里,那為什么孫悟空不帶著唐僧飛呢?
那時候我們總是說,如果是這樣,那就沒有電視劇可以拍了。
其實現在想想,很簡單的一個道理:
真正的經在路上,沒有那九九八十一難,即便到了西天取到了那真經,也只是無字的天書而已。
因此你會發現,師徒四人歷經磨難到達西天的時候,每個人都發生了不一樣的變化,孫悟空也不再狂傲不羈,早已褪去了當年那天下唯我獨尊的光環。
所以,《西游記》它不是吳承恩寫的一部小說,也不是老少皆宜的電視劇。
它其實是一個修佛的過程。
根本就沒有孫悟空的存在。
即便我現在才看懂了《西游記》,即便我不愿承認這個事實。
孫悟空也只是唐僧的一顆心,所以會有“心猿意馬”這個成語。
我們每個人的心都像猴子一樣,會攀緣,看到這個東西,會想到那個東西,做著這件事會想到另一件事。
像孫悟空一樣,我們的心會七十二般變化,所有孫悟空的狂傲,不羈,惹是生非,其實都代表著我們普通人的一顆不受約束的心,這是孫悟空的特征,也是我們心的特點。
而豬八戒呢,我們可以發現唐僧所有無動于衷的凡心,豬八戒都替他動了,女人,食物,金錢。
見到女人會動心,見到美食會動心,見到金錢會動心,而唐僧從來不曾像責怪孫悟空那樣去責怪豬八戒。
這是因為,豬八戒代表著唐僧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欲望,就像我們所有人一樣,往往對自己欲望所犯的錯都特別的包容。
沙僧最沒有存在感的一個,他留給我們的茶余飯后就是“大師兄二師兄,師父被妖怪抓走了”或者“大師兄,二師兄和師父被妖怪抓走了”。
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但是卻無趣,所以他總是挑著擔,而他代表了唐僧的理性與邏輯。
而白龍馬代表了西天取經的意志,就是無論你們去不去,我都要去。
三
所以我們總是覺得《西游記》里孫悟空是主角,沒有了孫悟空,就取不了真經。
可是在我看來,孫悟空只是唐僧要修煉的一顆心。
而當悟空最后讓佛祖幫他將金箍摘掉的時候,佛祖說,你摸一下,悟空一摸,空空如也,那根看似金箍了他的魔圈,早已經消失不見。
所以,禪宗里面講,“誰縛汝?”,不是別人,都是自己將自己綁住。
求其放心而已,念念分明的讓我們活在當下。
因為:
道不遠人,法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