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很早以前寫的一篇影評,現在看看,打發時間了。畢竟也不是什么專業的影評人。
“甜言蜜語,說給左耳聽。”在饒雪漫的蜜語下,看完了由蘇有朋執導的電影《左耳》。進入中年之后,青春片總是特別的討喜,原因無非是社會主流們開始集體追憶青春。饒雪漫的書我是沒看過的,不好置評,單就這部電影,失望遠遠大于期望。
在電影中展現的青春似乎和我經歷過的不一樣。好事者說你們80后的都是老棒材了,我們90后的青春就是這樣的,你們不懂。好吧,可能真是不懂。下面說說我認為的幾處硬傷,撿重點的說。
第一個邏輯硬傷,少年們,盡情撕逼吧!情竇初開,高中生談個戀愛不是什么大事,可一群高中生毫無節操地在校園里撕逼,想搞臭誰就搞臭誰,想弄死誰就弄死誰,這樣好嗎?一群高中生,玩起了陰謀論,就不能把心思放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勾心斗角、整人報復、上床、三角戀、搶男人、喝酒,賭錢,這也是青春的記憶?應試教育就是到今天,學生的生活也沒有這么豐富多彩吧,與其說是追憶青春,還不如說是青春的意淫。
第二個邏輯硬傷,黎吧啦,你的愛能不能再奇葩些。黎吧啦是電影中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雖然在電影過半時就意外死了,在我看來還是有主線的意味,可就是這么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邏輯硬傷也最多。黎吧啦不是個好女孩,電影前期展現的也是如此,這些都沒什么,繼續往下看,一場籃球比賽下來,黎吧啦塞給了張漾一張紙條,挑逗著張漾和她聯系,這也說得過去,本來也不是什么好女孩。后來,張漾為了報復許戈,讓黎吧啦去勾引許戈,黎吧啦也同意了。這里就有問題了,黎吧啦為什么要答應張漾的要求?電影里描述是黎吧啦喜歡張漾,所以心甘情愿幫他,我只能說黎吧啦,你愛人的方式還真奇葩。就算真愛張漾,可你對張漾的愛是哪里來的?就見過兩次面,就愛的這么瘋狂,這里還有邏輯嗎?黎吧啦勾引許戈很成功,怎么看黎吧啦和許戈玩的是很嗨,不清楚的還以為這才是一對。當時以為電影此處有轉折,黎吧啦良心發現愛上許戈,事實是我想多了。
第三個邏輯硬傷,黎吧啦,你是真婊子還是真天使?張漾從小被生母拋棄,這樣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長大成人后對生母心懷怨恨,伺機報復也可以理解,在報復完許戈后,黎吧啦終于如愿地和張漾在一起了。這時黎吧啦華麗麗的大轉身,由風塵女子一下轉變成暖心大姐姐,這是要救贖張漾的路線嗎?一場床戲下來,第二天,張漾還在擦床上的血跡,當時就驚了,這女子還是處子之身?梳理一下黎吧啦與小耳朵的互動,黎吧啦家庭的冷漠,電影要告訴你的就是,黎吧啦看似放蕩,其實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真天使,身懷感化世人的使命。看到此處,我真心醉了,請理清前戲再說好嗎!如果黎吧啦是塵世天使,心中懷著一個真善之心,請問她怎么會對許戈這樣涉世未深的小鮮肉下手,只有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才會沒有底線的去傷害其他人,我不相信一個守身如玉的姑娘會下賤到先勾引再拋棄,眼看一個好少年墮落毫無罪惡感,張漾在那邊都開始懺悔了,她這邊沒事人一樣,還安慰張漾?伴著那句“愛對了是愛情,愛錯了是青春”,姑娘,你是青春了,你的錯誰在背?
第四處邏輯硬傷,請問青春是是哪年?從電影一開始,就想搞清楚電影的年代背景?一直都沒有明確的交代,只能通過校服、自行車、張貼在墻上的海報、使用的手機來推測電影的時代背景,可偏偏又像個大雜燴,混亂的不知今夕是何年?直到電影快結束時,在小耳朵的自述中才出現了明確的時間,這才明了。青春片主打的是青春回憶,引發共鳴,就算沒有清晰地時間,你把時代的特點交代清楚也行啊!
總的說這部電影相較之前的青春片,有很大的不足,邏輯上的硬傷讓人覺得這樣的青春看似熟悉又很陌生,電影也許立意不是在追憶而是在預言,在發掘青春中的另一個層面,沖動、迷茫、懵懂、期望等等都應是青春的伙伴,可偏偏電影沒有講好故事,讓青春一下變成的廉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