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月6日,針對持續發酵的“李小璐PGone”事件,賈乃亮發布了一條長微博,短短幾個小時內,瀏覽量破千萬。
這條微博內容總結下來有幾點:
默認李小璐出軌。
心疼家人。
心疼孩子。
反思自己的問題。
懇請大家留給自己一點空間處理家事。
? ? 在這份回應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溫厚、有責任心的男人在處理家庭問題時的擔當。
我注意到,他在聲明中反復4次提到了孩子。“甜馨怎么辦?”、“我的寶貝女兒被視為婚姻的犧牲品”、“甜馨發著高燒在視頻里流著淚對我說……”“我對不起甜馨,爸爸讓你無辜的童年從小就承受這些……”但凡公眾人物有了孩子之后感情出現了危機,無論是當事人還是吃瓜群眾,第一反應永遠是:“孩子怎么辦?”“請媒體放過孩子!”“孩子是無辜的!”“請保護好孩子!”
? ? 無論當事人的情感走向如何,“請把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幾乎成為了人們一致的訴求。大家普遍認為,父母的情感危機是孩子的一大創傷因素,孩子就應該生活在一個“天真美好、沒有瑕疵的世界”里。
? ?事實真的如此嗎?
2.
最近,英國暢銷劇《墨鏡》第四季第二集的“方舟天使”中,把“父母保護孩子美好的世界”演繹到了極致。
母親瑪麗因為女兒薩拉3歲時的一次走失,自責不已。隨后,嚴重缺乏安全感的她參與了一項實驗,將一塊芯片植入女兒的體內,芯片連接著一個平板設備,它實現了四種功能:第一種是“定位功能”,無論孩子在哪里,父母都可以在一塊平板上對孩子進行定位,輕松找到孩子;第二種是“生命體征”,可以對健康情況進行監測,給于合適的膳食、補充建議等;第三種是“視界轉播”,就是可以通過平板電腦看到孩子所看到的畫面;第四種是“限制接觸”,如果孩子看到什么東西產生壓力,家長可以設定自動“打碼”。
在薩拉的成長過程中,瑪麗為女兒屏蔽了惡狗的吠叫、暴力血腥的畫面、以及她認為一切不美好的東西,這些內容在女兒的視角里,永遠都打著馬賽克,她也通過監視器實時監視著女兒的一言一行,這一切似乎都很美好。
女兒漸漸長大,在一次10多歲女兒見血的自殘中,瑪麗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在心理醫生的建議下,她丟掉了監視器,開始讓女兒在正常的世界里成長。
真空的世界畢竟沒有真實的世界那么吸引人,隨著女兒青春期的逆反和強烈的好奇心,母親再一次打開監視器時,看到的已是“不可描述的畫面”,第一個是和壞小子男友“啪啪”的場面、第二個是問壞小子要毒品——“吸毒”。
從表面上看,這是女兒的“交友不慎”,不過,這一切更像是命中注定,因為這個壞小子在薩拉看來,有著致命的誘惑,因為他就是女兒年少時被屏蔽掉的一切,女兒正用這一系列的舉動,補上她“童年缺失的東西”。
?
?
3.
讓孩子的童年活得“美好”還是過得“殘酷?”讓我們來看看兩位明星媽媽的“示范”。
在《媽媽是超人》第二期節目中,馬雅舒和女兒的相處備受爭議。馬雅舒的女兒叫米婭,快到四周歲了,是個漂亮的混血寶寶。馬雅舒對孩子采取了她認為恰當的保護方式。
場景1:馬雅舒家的客廳是沒有任何家具的,她擔心孩子會撞到,沒跟老公商量,就直接把客廳搬空了。
場景2:馬雅舒帶著孩子去菜市場,小朋友對蔬菜和魚產生了好奇心,輕輕地摸了一下。馬雅舒馬上如臨大敵,告訴孩子這些東西都很臟,不能碰。
場景3:米婭第一天去幼兒園因為不會自己吃飯、不會上廁所而不適應,馬雅舒心疼得哭了,還說自己想去幼兒園工作了。
她在節目里念叨的最多的一句就是,“NO,不行,不可以?!?/p>
對待孩子,媽媽何潔在另外一檔真人秀中,有著大相徑庭的做法。
情境1:兒子七寶和別的小伙伴玩耍的時候,因為小伙伴拿錯了一個玩具,他開始崩潰大哭。一旁的何潔沒有過去安慰哭鬧的孩子,而是板著臉一言不發的看著他。七寶邊哭邊說:“不要不要,我要哭個夠?!焙螡嵳f:“好,那我們進去哭個夠?!彼话驯鹌邔殻瑢⑺麖娦袔У椒块g里。
情境2:晚上七寶想要和小伙伴一塊洗澡,遭到何潔的拒絕后,又開始哭鬧起來,哭得聲嘶力竭,滿臉通紅。何潔雖然心疼,但還是板著臉說道:“你先冷靜點,多大點兒事啊,讓你哭成這樣,你跟媽媽在一塊呢,妹妹還沒跟媽媽在一塊呢,妹妹怎么辦???妹妹一個人在北京,你覺得她高興嗎?妹妹跟誰哭去……”
4.
對孩子過度保護的父母總是持有這樣的觀念:孩子是弱小的,他們無力面對生活的困難;或者是,孩子還小,我們應該呵護好他們純真的世界。他們包辦著孩子本該自己處理的事情,他們消化了孩子本該體味的情緒。
20世紀70年代,Haim Ginott博士《Parents & Teenagers》書中首次提出了“直升機”父母的概念。他提到,有些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整天“盤旋”在孩子周圍,關注孩子一舉一動,隨時準備“降落”在孩子身邊提供指導或幫助,讓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長的能力。 馬雅舒和瑪麗都屬于這一類。
而何潔的冷處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理智的“媽媽”,她希望孩子能夠“自己”面對生活的一切。不過她的做法更像一個殘酷的“教練”,她與兒子之間,總感覺缺了點兒親子間的親密聯結。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對父母的定位是這樣的:父母應該做孩子的“過濾器”,過濾出孩子可以面對、應付的情況,然后有意識的退后。他們不需要為了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而人為地制造困難,他們只需要在自然的環境下,讓孩子體會溫和的挫折。
馬雅舒式的父母為孩子過濾得太徹底,他們剝奪了孩子的痛苦,也剝奪了孩子應對痛苦、克服困難的能力;而何潔式的父母雖然給了孩子挫折,但是冰冷得像個旁觀者。
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經歷各種狀況,我們帶著點兒溫情的陪伴。
在夫妻關系緊張時,我們應該在孩子面前過濾掉爭吵,但是坦然地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兩個人最近有點兒不開心,我們自己會處理,這個和你無關。”
在孩子哭泣撒潑時,我們應該及時共情,說出他的情緒,并陪伴他處理完情緒……
這樣,生活才能成為孩子最好的老師。
所以,親愛的乃爸,無論和小璐走向何方,都不必在甜馨面前偽裝,偽裝堅強、偽裝和睦、偽裝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因為父母對她的愛一如既往,已經是最大的力量,把處理情緒的任務交給她,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