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我們學習群里有一位小姐姐苦惱于自己的性格,覺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自信,不管發生什么時候都總是先責怪自己,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現在的一切,于是大家紛紛安慰她,其中她也提到了她從小缺乏愛和關注。我覺得感同身受,于是加入了安慰的行列,感嘆的說:
我覺得我和你一樣,也許跟我們的原生家庭有極大的關系,但我先生就經常教育我說,你自己都不愛自己怎么奢望別人愛你呢?
我還想繼續往下說,群里一位寶媽就出來說了:
我看過許多寫原生家庭的文章,把所有不好的都怪罪到原生家庭中,我認為很不公平,甚至是自私自利的。
我啞然,這位同學是位寶媽,執行力很不錯,每天都很早就分享自己的感悟,并經常會對我們這些人的感悟進行點評,我們也都挺喜歡她的。如她所說,她真的是個很自信的人??墒撬倪@句話,讓我進行了反思。
我也讀了許多關于原生家庭的書籍。原生家庭確實是塑造我們性格最原始的地方。不可否認我們性格里的缺陷大多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缺陷造成的。所謂改其果必先究其因,當我們要改變自己看到的結果,我們必須找到看不到的原因。于是就有了許多寫原生家庭的書籍,對這些心理上感覺受過傷害的人們一些啟發。要說他們自私自利,我覺得有些道德綁架了,何必站在制高點去指責別人呢?
但不可否認,原生家庭這個詞成為了很多人的借口,仿佛自己的一切罪孽都是原生家庭產生的。我有一個朋友,自從看了許多原生家庭的書籍,就開始長吁短嘆,我現在的性格就是我爸媽造成的,我媽強勢每次都罵我,我爸軟弱,但是特別倔,還會打我,我現在脾氣暴躁都是因為我爸媽傷害了我。
開始聽了一兩次我還會安慰她:
是啊,確實是這樣。
可是聽得次數多了,我就受不了了,她甚至把自己分手了的原因也歸咎于她的爸媽,她說受不了她媽一邊幫他們做飯洗衣一邊叨叨叨,不想做可以不要做嘛!我終于忍不住回懟:
你媽真是生了個白眼狼,就算她在你性格塑造過程中犯了錯誤,她也好歹生你養你讓你衣食無憂吧,你一邊享受人家的勞動成果還要一邊指責她你這又是什么道理。再說了你一個快30歲的人性格有問題不曉得自己去改正,每天在這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你有意思嘛?過了18歲,你自己的好壞全由你自己負責,你以為你還小孩呢?
我承認自己說話比較直,可當時我真的是有些氣憤,當晚我朋友是在我家住的,我這位朋友氣得一夜沒睡思考要不要和我絕交,第二天她就走了。我有點心虛的問我先生我是不是太過分了,我先生問我:那你睡著了嗎?我睡得很好。我老實說道,先生說:你看吧,因為自己沒錯所以睡得很好啊,她錯了她才一夜沒睡啊。我這才有些釋然。
當然我這位朋友并不是不講理之人,最后我們還是和好了。但原生家庭這個事啊并不是我們過不好的原因啊,你過不好是因為你懶啊,你把責任推給原生家庭你就懶得改變啊,你找了一個合理的借口你就可以讓自己的不好一直合理化,這怎么能賴上原生家庭呢?
那這個時候就有人問了,既然大家都覺得不該賴原生家庭,那那些心理學家研究的都是錯誤的?
當然不是。
原生家庭在我們性格的塑造中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性格中的軟弱、暴躁、不自信、偏執大多都來自于在原生家庭得到的對待,就連財富書《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里面都有說,你現在對財富的觀念大多是來自自己的潛意識,而自己潛意識的觀念大多都是模仿父母或者完全區別于他們。我們了解原生家庭是因為我們自己也終有一天為人父母,我們父母在我們身上犯過的錯誤我們不要在自己小孩的身上再犯,原生家庭的文章有一句很著名的話:父母終其一生在等我們一個道謝,而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等父母一個道歉。我們希望自己未來不用為孩子而愧疚,我們能培養出一個性格健康的孩子。
回到文中那位小姐姐,我還是想說:雖然原始家庭讓我們的性格有些軟弱,但是多愛自己一點,你能改變你自己,就算是為自己的孩子做個榜樣,有個心理健康的媽媽,孩子怎么會不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