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棲霞山? 賞楓樹景
“棲霞丹楓”是棲霞山列入金陵新四十八景(公元2012年版)中的名稱,說的是每到深秋,山中漫山紅遍,猶如晚霞棲落,蔚為壯觀。時于11月30日下午,盡管按節(jié)氣已是初冬時期,但還是有幸與密友到此一游,略賞棲霞山“楓景”,當然有圖為證。
說是南京自深秋時節(jié),棲霞山的紅葉漸入佳境。就不得不提到在南京家喻戶曉的“春牛首,秋棲霞”的諺語,它意思是說,南京人春天到牛首山踏青,秋天到棲霞山賞紅葉,一直是舊時人們的旅游習慣。那么,該諺語的說法誕生于何時呢?在赴目的地乘坐地鐵上,看到車廂電視屏幕正好閃現出——自明代以來就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是這樣的嗎?
記得看過揚子晚報記者徐昇與通訊員李宏一年多前寫的一篇報道《“春牛首,秋棲霞”的說法起于何時》,文中提到:“以前學界普遍認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汪錫祺《棲霞山覽勝記》寫有“春牛首,秋棲霞”的民諺,說明誕生時間可上溯到清末。”不過,隨著近日景區(qū)對新史料的研究和發(fā)掘,這個記錄再次被改寫。工作人員通過對湯貽汾《琴隱園詩集》的研究,發(fā)現了一些鮮為人知的事情,說明至少在清嘉慶年間民諺“春牛首,秋棲霞”就已經形成,從而確定了此六字諺語的最早出處。
至于“春牛首,秋棲霞”的諺語明代就有,目前本人還沒有看到確切佐證。據查閱有關資料,筆者分析認為這還是與金陵四十八景的說法相關聯。
所謂金陵四十八景,是指南京有代表性的四十八個景點。據360百科介紹,金陵四十八景的說法起自明朝萬歷年間,經過幾代人的完善,逐漸遴選出的南京市有名的景致,清初高岑曾繪《金陵四十八景圖》。此外,南京市在2005年和2012年分別有組織地評選出兩版新金陵四十八景。
金陵四十八景由《雅游篇》稱道的二十處金陵名勝發(fā)展而來。據顧起元《客座贅語》,先是榜眼余夢麟(幼峰)以生平所游覽金陵諸名勝二十處,各著詩紀之,并約焦、朱之蕃(蘭隅)先后二位狀元公與探花顧起元同唱和,詩作匯為一集,名之曰《雅游篇》,刊行于世,一時以為盛事。余氏所選的二十景中,牛首山、棲霞寺在列。
隨后,朱蘭隅興猶未盡,更“搜討記載,共得四十景,屬陸生壽柏策蹇浮舫,躬歷其境,圖寫逼真,撮舉其概,名為小引,系以俚句”,也就是周亮工所謂“景各為圖,圖各為記,記各為詩”,最后編成《金陵四十景圖考詩詠》。 這“四十景”也就成了后世作金陵景物圖詠的藍本。
大約在乾隆年間,“金陵四十景”發(fā)展成為洋洋大觀的“金陵四十八景”,經清代正式評選,牛首煙嵐(牛首山的景色)、棲霞勝境(棲霞山的景色)仍在其中。到了2005年,由《金陵晚報》發(fā)起、備受各界矚目的"新金陵48景"評選活動,經過廣泛的市民提名與票選,產生新金陵四十八景(2005年版),仍然有景名為牛首山、棲霞山的兩個景點。
七年后,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市住建委、南京市旅游園林局、南京市地鐵集團、南京市規(guī)劃局及金陵晚報社,攜手800萬南京市民,共同發(fā)起“新金陵48景”大型城市之美推選活動。經過官方網站、微博平臺、讀者平臺等全媒體平臺開放,網友、市民廣泛關注參與,經過歷時數月的提名、初選、復選、決選,以及大眾評審團和專家評審團現場評審,2012年11月21日,“新金陵48景”評選結果在萬眾矚目中正式揭曉。“新金陵48景”的所有四字景名全部出爐,刻有這些景名的銅牌被授予了48個景點。其中,牛首煙嵐、棲霞丹楓為其名稱,景點分別是牛首山風景區(qū)和棲霞山、棲霞寺。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春牛首,秋棲霞”的諺語于明代就有此說法,可能依據金陵四十八景的起始。
棲霞山位于南京市棲霞區(qū)的東郊,距離市中心22公里。棲霞山古名攝山,后因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得名。棲霞山馳名江南,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山上名勝古跡眾多,除了號稱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構舍利塔。依托棲霞山的景區(qū)內,除了最大的看點棲霞山,還有如棲霞寺、千佛崖、舍利塔、唐明征君碑、彩虹明鏡、霜紅苑、珍珠泉等其他景點。
明鏡湖凈如明鏡,清澈見底,與棲霞山相輝相映,構成一幅唯美的水墨畫。湖中建有湖心亭,與九曲橋連接,更是讓游客們喜愛。棲霞寺是南京最大最有名的寺院,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等,每年的香火鼎盛,香煙繚繞,飄蕩在棲霞山的山景之中。
在棲霞寺南側圍墻外山路向東的藏經樓南側,存有中國五代時期的佛教石塔,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相傳隋文帝曾遇神尼,得舍利數百顆。登基后有意重興佛法,乃兩次下詔,要天下八十三州各選一有山水之寺或清靜寺院建舍利塔。并派高僧等分道將舍利子送往各地置于塔。特詔令首先送往蔣州(隋時南京為蔣州)棲霞寺,舍利塔由此而建。該塔在中國佛教建筑史和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九八八年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棲霞寺東北側山崖上的千佛巖,是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jiān)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據傳,棲霞寺創(chuàng)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于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他病故后,其子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其后齊梁兩朝貴族競相捐資鑿石造佛。據史書記載,此處共有佛龕294個,515尊佛像,號稱千佛而得名千佛巖。佛像有坐有立,大有數丈,小僅盈寸,造型精美,與大同、云岡石窟,南北齊名。
一群美女擺出造型進行拍照
意愿已達,踏上歸途。來年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