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yōu)槭裁磾[脫不了貧窮(一)

2009年6月,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發(fā)表的一份聲明曾是頭條新聞。該聲明指出,全球超出10億人正在挨餓。這一說法的影響力頗大,超過了世界銀行對全球每天生活費用不足1美元人數(shù)的統(tǒng)計。

對于西方很多人來說,貧窮可以說是饑餓的代名詞。除了2004年12月的大海嘯和2010年海地地震這種大天災之外,最能影響全球窮人的事件莫過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埃塞俄比亞饑荒。

貧窮與饑餓已被列入聯(lián)合國千年發(fā)展目標中,其表述方式為“消除貧窮與饑餓”。的確,很多國家都制定了各自的貧窮線,其最初的依據(jù)就是饑餓的概念、購買一定量食品的預算,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支出。窮人基本被定義為吃不飽飯的人。因此,政府對窮人的大力救助勢必基于這樣一種想法,即窮人迫切地需要食物,而需求量則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就后勤方面來說,大規(guī)模的糧食援助如噩夢一般。據(jù)估計,救助超過一半的小麥和三分之一的大米在運輸途中不知所蹤,其中大部分都被老鼠糟蹋了。如果政府漠視這種浪費,仍堅持原有政策,其原因或許是他們認為饑餓與貧窮之間聯(lián)系緊密,還可能因為人們覺得,窮人沒有能力填飽自己的肚子,這也是“貧窮陷阱”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一種強大的直覺告訴我們:窮人買不起足夠的食物,這才是造成他們效率低下、生活貧困的原因。

擁有土地的農(nóng)夫之所以決定辭退工人,而不是降低工資,原因在于他們認定,在糧食漲價的情況下,降低工資會讓工人吃不飽飯,降低他們在田間地頭的工作效率。這正是人們找不到活兒干的原因。顯然,人們愿意找活干,但由于吃不飽飯,整個人都虛弱無力,沮喪之情隨之而來,這也在一點點削弱人們的意志,使他們不再去想該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

就人們的經(jīng)歷來看,“貧窮陷阱”的概念基于人們能否獲取足夠的營養(yǎng)。這個概念的道理很簡單。人要想活下去,就必須獲得一定能量。如果一個人窮困潦倒,那么即便他傾其所有,也僅夠買果腹之食,勉強維持生命而已。如果人們更富有,他們就可以購買更多食物。一旦人體的新陳代謝需求得到滿足,所有額外的食物就可以用來增強力量,人的生產(chǎn)效率就會提高,從而生產(chǎn)出更多的東西,滿足維持生命以外的其他需求。

這一簡單的生理機制產(chǎn)生了今天的收入與未來收入的關系:窮人掙的錢太少,導致他們無法勝任重要工作,但那些可以吃飽飯的人,卻足以勝任細致的農(nóng)活兒。這就產(chǎn)生了一種“貧窮陷阱”:窮人變得越來越窮,而富人則變得越來越富,吃得越來越好,身體也越來越強壯,從而變得更加富有。因此,貧富差距會進一步擴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