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力117 | “干勁兒”:學習之旅的糾結起點

每當我們談及學習,很多人的內心都會涌現出一種難以名狀的糾結情感?!懊髦獙W習重要,為何總是難以全身心投入?”這樣的疑惑,相信在每個人的學習生涯中都曾浮現過。其實,這種糾結的根源,往往在于我們缺乏一種叫做“干勁兒”的東西。

干勁兒,這個看似簡單的詞匯,實則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它是推動我們向前邁進的原動力,是讓我們在枯燥的學習中堅持下去的力量源泉。就像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所說,智力雖然包括邏輯能力和語言能力,但熱情——即干勁兒——同樣不可或缺。

一、干勁兒的科學解析

那么,干勁兒究竟從何而來呢?科學告訴我們,干勁兒的產生與人腦中的一個微小結構密切相關——那就是伏隔核。這個位于人腦中心附近、直徑不到1厘米的小家伙,雖然體積不大,卻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就像是我們大腦中的一個小型發電廠,只有當它受到足夠的刺激時,才會啟動并產生能量。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要提起干勁兒來學習,就必須先給伏隔核一些“刺激”。這種刺激可以是一本書、一個問題、或者是一個學習目標。只有當我們的注意力被這些外部因素所吸引時,伏隔核才會被激活,進而釋放出干勁兒的能量。

二、行動是喚醒干勁兒的鑰匙

然而,很多人在面對學習時的第一反應并不是去尋找刺激伏隔核的方法,而是選擇逃避或拖延。他們總認為自己缺乏學習的干勁兒,因此無法開始學習。但實際上,“只要想做就可以做到”的觀點是有問題的。因為干勁兒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我們通過實際行動去喚醒。

德國精神病學家埃米爾·克雷佩林將這種現象稱為“行動興奮”。他發現,一旦我們開始行動,無論是學習還是其他任務,我們的狀態都會逐漸進入佳境。這是因為行動本身就能夠刺激伏隔核的活躍性,進而釋放出更多的能量和注意力資源。

因此,每當我們感覺自己缺乏干勁兒時,不妨先坐到書桌前開始學習。不要等待干勁兒自然涌現,而是要通過實際行動去喚醒它。記住,學習這件事,“只要能開始就相當于完成了一半”。

三、教學感悟:從干勁兒看教育引導

作為老師,我也經常遇到缺乏干勁兒甚至已經“放棄治療”的學生。關于干勁兒的觀點,對學生本人、對家長和老師,還是挺有啟發的。

與其空談理論和方法論不如鼓勵學生付諸實踐。通過具體的任務和活動讓學生體驗到行動帶來的興奮和成就感從而培養他們的干勁兒和自主學習能力。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