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感謝市政對圖書館的投入,4月出版的書7月就上架24小時自助圖書館,讓我在看完午夜場等車的空隙隨手翻閱時時能淘出新書好書。買了蔣先生的《寫給大家的西方美學史》還沒看,就看見這本《孤獨六講》,借的書總比買的書看得快,真是壞習慣。
? ? ? ? 這本書名為孤獨是為作者在孤獨中對社會,對人生的反思、感悟。不過是因為要走出喧囂的人群,進入孤獨的狀態,去清醒的思考才能有所體悟,故托以孤獨為名。六講分為對情欲、語言、革命、暴力、思維、倫理進行臺灣儒家文化社會下的反思與西方的淺略比照。大陸與臺灣實乃一母同胞,放在當下的社會依舊大同小異,參考性極強。
? ? ? ? ?漢語從儒家人際倫理的缺失發展出“孤獨”二字,使人哀婉悲憫:西方的“孤獨”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自負,對己存在自信且自負,自我是個獨立存在的完滿個體。孤獨感是生命對生命本身采取懷疑的態度。儒家社會下每一個感受到孤獨的人都是在對抗群體文化,對抗的人是被排斥甚至是抹殺的,極端者如竹林七賢。誠然,農耕社會下需要群體的力量,需要統一的秩序來發展生產。但儒家把群體看得太絕對,太重要,過于抬高了。儒家強調個人在倫理社會的角色,每個角色的意義及必要性。我們必須要活得對社會有意義有貢獻才能有資格活著嗎?儒家把哲學的千古難題答出了標準答案。嵇康的罪名是什么?“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輕時傲世,無益于今,有敗于俗。”所以儒家文化下人們懼怕特立獨行,恐懼孤獨感,迫切想逃離,又總是感受到。感受到孤獨是自我意識的蠢蠢欲動。我們如何逃離求的個體的自由,走出人群做個孤獨的思考者。在這一刻,你的心是完全自由的。不要怕,可以慢慢來,從頭發、服飾開始。頭發是個體追求自由最微末的表現,從青春期的懵懂中我們已經在實踐了。
? ? ? ? 道德對人類的行為預設了范圍,范圍內的屬于倫理,外的是亂倫。道德會時移事遷,倫理也一樣應該有彈性以適應新道德。所謂“亂倫”不過是將既有人際關系分類進行重新調整,懷疑原有分類原則進而提出新的分類方法,一成不變的倫理才是最危險的。我們引以為安的倫理關系都是自己所假設的,其實它無法捆綁任何東西,也不會牢固不變。若把倫理作為一生職責,倫理崩解將是極大可能發生的困境。在沒有完成自我的狀態下,看似牢固的倫理線都是虛擬假設。如果在倫理網中難以自覺孤獨,很可能已經失去了自我,而這種情況有時會被稱為愛,沒有把自我充分完成,這份愛變成了喪失自我的主要原因。在儒家文化倫理場景下,父母有時沒有孩子是獨立個體,是公民的概念,會去掩蓋事實,造成倫理徇私的狀況,這種倫理容易導向公事私了掩蓋問題,如家暴、虐童等等。儒家對死亡、倫理徇私、倫理漏洞等“讓人不適的東西”多會回避粉飾,非是直面解決。倫理漏洞將是倫理重整的開始。西方在希臘時代就以個體為主要單元,發展以個體為主的倫理架構。儒家倫理有部分已經不合時宜,華人社會的新倫理如何建構呢。
? ? ? ? ?革命者是社會各種層面上的反叛者,他們對自我生活保持一種不滿足的狀態,進而背叛,并維持一種絕對的高度。現實政治是革命者夢想的終結,革命者的可愛在于他的失敗,他的烏托邦,他對現實生活的距離感、孤獨感。革命是對己的革命,所要顛覆的不是外在的體制或階級,是內在的道德不安感。對己革命者都是備受寵愛的人,因為當他們感到滿足,希望把寵愛、財富分享給世界時,他們就成為了革命者,所以他們都是很自我的人。革命是一種激情,比親情、友情、愛情,比之世間任何情感都要慷慨激昂,讓你覺得可以放棄一切溫馨、甜美的生活,出走到一個會使自己分崩離析的世界。革命是你25歲時的一個夢想,當這個夢想遇到現實政治—革命成功時,夢想就破滅了,革命者也不再孤獨了。
? ? ? ? 暴力是對生命的征服。當狼被馴服成狗后,自我的征服性、挑戰性就消失在生命里了。當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我們稱之為暴力的是曾經最具生命活力、最被推崇的東西。當文明社會將之斥為荒謬時,我們開始失去生存的力量。不必遮掩、避諱暴力,只有對“惡”有充分的了解才有對“善”更好的發揚。暴力美學不知表達表象的美,還包含著人性不同向度的試驗,是在尋找自己揭發自己的內在沖突,是人性最大撞擊力的呈現。
? ? ? ? ?暴力與性都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沖動,儒家總在懼怕與羞恥于情欲。年少好色,方知慕艾。這不過是精神上的缺失、孤獨導致肉欲上的渴望而已。現代社會里我們常常借由觀賞他者的冒險來發泄自己潛在的暴力傾向,這是較為外現的。當暴力被道德合法化后,會轉了形態變得不易察覺,如軍隊、警察、行刑者…無論法律是否許可,會造成傷害的就是暴力,程度不一的暴力。圍觀行刑、處決的群眾也是施暴者之一。所有的合法暴力都在假借“懲罰”之名出現,我們早已被劃分在一個合法暴力機構里去抵制非法暴力。當你強勢到某種程度,你很難察覺到—到了某個程度,不管階級、國家、或是族群,本身就會構成暴力。經由教育、文化、媒體,不斷去壓抑或族群,就是暴力。網絡社會人人都是施暴者,以愛為名的倫理暴力更是防不勝防。人是在道德的艱難里才有道德的堅持和意義。群體的道德意識容易變成對他人的責難,由孤獨感引發的自省更能回歸道德本身。當道德變成一種儀式、表演就是做假。從自我出發可以避免虛假。當人與人落差太大時,暴力就會出現。暴力本身就不具有對象性,當潛在的某一個對生命憤怒的東西一下子無法遏制時,就會爆發出來造成傷害。
? ? ? ? ?思維,是對一件事情有不同角度的思考。哲學是在復制一個文化里一切與思維有關的東西。哲學在檢視思維,但并非讀哲學會有思維,哲學是面對現象的思考,哲學的起點是懷疑。希臘把推理思辨的過程視為哲學重要的一環;儒家的主張常是一種結論性的怎么做。在儒家文化浸潤下我們習慣性的簡化過程看重結果。思維最大的敵人就是結論。缺乏溝通的耐心,思辨的過程被簡化只剩結論,多少次站隊社會事件被反轉打臉,為何屢錯屢犯。因為習慣了,習慣了結論推導過程,習慣了同者為謀,異者為敵,社會只能有一個聲音,最好是自己的,忘記留商量妥協的余地,本能地攻擊異見者直至其倒下。當社會只有一個聲音時是領導與服從;當社會有秩序是是有很多個聲音但彼此尊重相互商量讓步妥協。沒有一種聲音是完美的,所以聲音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理由,也必須與其他的聲音產生互動。放下成見與異音碰撞,產生新的聲音,不要讓自己的思維停息。讓不同的思維見解去沖擊自己的思維,讓它破碎重組再堅定自己的信仰,如果信仰此時已無法再堅持那就該放棄了。不要形成思維習慣,習慣的下一步就是僵化。“成見”包括你的既有知識,它是你的思維阻礙,因為知識本身是已經形成的觀念,放在思維的過程中就變成了成見。有了成見就有了預設立場,就有了結論。結論出來了思維也就停止了。做一個有思維能力的人,有自己聲音的人。如果只是被社會機器所利用,沒有思考的能力就永遠只是做服從者、跟隨者聽任擺布的傀儡。
人永遠只是單獨的個人,本質是孤獨的,個體的孤獨性不可能被他者所取代。想要獲得個人自由只有保持個體孤獨的狀態。個體孤獨以倫理孤獨為前提。倫理孤獨最大的阻礙就是不恰當的愛。愛是難以對抗的,只能做理性的分類紓解才能保有孤獨的空間。此空間兼有實際和心靈,即使面對最親密的人也應該保有自己孤獨的隱私。一個不斷把心神精力用在關心別人保留空間的人一定是自我不夠完整的人,他有巨大的不滿足,想要通過這種偷窺去滿足。把自己的偷窺欲降低,勿理媒體的樂此不疲,使自己完滿,無需借由他人的隱私豐富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