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papi醬廣告拍賣的日子,羅胖60S語音提到了兩個看似高大上,但是非常簡單易懂的術語:收益措辭和損失措辭。理論上任何一種意思都可以通過這兩種框架來表達,而兩種不同的表達給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我們生活中這兩種表達最容易成為大眾在心理上區分一個人情商高低的標準。
他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一個男生問女朋友:“我想你的時候,能出去玩嗎?”女朋友搖了搖頭,神色不滿:“不允許你在想我的時候分心,你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想我”。為了討好女朋友,晚上他又問了相同的問題,“當我出去玩的時候,能不能想你呢?”女朋友樂了:“當然可以,你要隨時隨地想我……”
其實這兩種措辭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但換了一種說法,對信息接收者來說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推而廣之,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也是這樣。
一個人在準備參加酒會,讓好朋友幫忙看衣服。“哇!你這件衣服穿著真難看!”;“還好,但是我覺得穿那件白色的可能會更合適你喲。”
一個主編給投稿人回信。“建議去掉文章里***等部分,改為****”?;“建議***,這樣修改的話會更完美。”
老師教育學生。“咋搞的,這次又考成這樣啊?”;“這個題你可能還沒掌握好,下去多請教別人,爭取下次不出錯,慢慢來不要著急。”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多,每天都在發生。仔細揣摩,上面三個例子兩種措辭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衣服不好看;文章欠火候;考的差勁。但二者區別也是非常大的。對信息接收人來說,收益措辭通常包含鼓勵、肯定、贊美、包容等積極成分,損失措辭通常包括批評、敷衍、不滿、嫌棄等消極成分。而作為一個信息接收者我們更樂于接受積極肯定的信息,排斥或屏蔽消極批評充滿負能量的信息。
通俗地說,人之所以區別動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有分別心。人的本性決定了人都喜歡聽好話。所以但凡是語言專家、情商高手對語言的掌控都是建立在對人性的研究之上的,與其說他們會說話,不如說他們對人性看得更透徹。
既然人的本性決定了人喜歡聽好話,作為信息接收者,我們的這一與生俱來的本性自然是根深蒂固無法去除的了。那么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想獲得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就要從信息發出者這一邊來改動了。這對所有人都是必要的,因為我們在接受別人信息的過程中也是信息發出者。交談就是信息發出者與信息接收者二者的互動。
因此我們要想擁有較高的情商,想擁有更多的朋友,想要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我們只能順著人的本性來,就是多說好話。不對,應該是多用收益措辭,讓別人覺得舒服。
最近在看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里面一直在強調一句話,“用簡單的話把復雜的道理說清楚”。甚至覺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知識是復雜的,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之所以覺得知識復雜,是因為我們的學識、思考、總結能力、社會經驗、人生閱歷與知識的復雜性不配套。等到我們真正擁有這些東西在回過頭來看這些知識的時候,就會驚訝的發現這么簡單的道理當時學那么久竟然還不會!這是正常的。而且人的成長的過程要求了我們在不具備相應條件的情況下必須去學習復雜深奧晦澀難懂的知識,這就是所謂的歷練。
看看,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所學的那些東西,現在看起來有沒有覺得就是那么回事的感覺,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看起來它就是一座高山,你永遠也無法超越。
看到收益措辭和損失措辭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人際交往,情商技巧也就是這么回事的感覺?在和別人說話的過程中,展示情商沒有別的技巧。多用收益措辭,少用損失措辭,盡可能把損失措辭換成收益措辭,僅此而已。
不在背地對他人說長道短是一個人正常人最起碼的素質底線,能夠在與別人見流的時候多用收益措辭是一個人理解人性、具有情商的體現。社會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不會說話,和智力沒有任何關系,主要是因為吃虧少,需要把他扔到社會這個大染缸里涮一涮,撈起來在看看,他一定會明白這個道理的。這樣對他本人、對社會都有好處。
原來收益措辭和損失措辭是經濟學上的概念,學名叫“框架效應”。
微信公眾號:淺夏聽潮(qianxiatinc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