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大學課堂開設《形勢與政策》這門課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經歷了殘酷的六月高考之后,我們穿越重重阻礙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學。大學本應是象牙塔,是我們汲取知識的地方,可我發現,似乎極大部分的學生都松懈了下來。大學給我們提供的各種學習上的便捷非但沒有令我們更專注地去學習和探索,反而讓享樂成為了生命的主題。
日新月異的高科技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但也占用了我們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刷朋友圈時發現了這樣一段話:“高三那年就是我們的人生巔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古今歷史,熟悉天體運動軌跡,前有橢圓雙曲線,后有雜交生物圈,外可說英語,內可修古文,求得了數列,說得了馬哲,溯源中華上下五千,既知音樂美術計算機,兼修武術民俗老虎鉗。現在呢,除了玩手機,廢人一個!”初看只覺好笑,再看卻有了不少感慨。是啊,現在的我們每天困守在學校這一方天地里,過著自以為充實的生活。那些高中養成的習慣,一直都關注的時事政治、熱點話題也全部被拋在了腦后。這絕對不是我們上大學的意義,至少在我看來是如此。所以,我很感謝學校開設《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否則就當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了。
《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本身就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它的主要內容就是當前國內國際時事政治。根據我多年實踐所得,理論課最是枯燥乏味,老師在上面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這應該是當下社會最常見的課堂現象了,無論高中還是大學,皆是如此。而究其原因,除卻學生自身的作風態度這類原則性問題,老師們也是應該反思的吧!我始終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們不能決定學生上課的狀態,卻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課堂生動起來。怎樣聽是學生的事,怎樣講卻是老師的事。如果這樣,學生還不好好聽,那邊是他自己的問題了!師生之間也應該有更多的互動與交流,我指的這個交流不僅僅是學習,也包括生活情感層面。是師生也是朋友,這是最好的老師和學生的關系。
《形勢與政策》課決不能就事論事,一定要因勢論理、因事論理、事理結合,把理論闡釋與實際問題分析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形勢與政策”課所講授的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時政熱點問題,需要事理結合,進行理論分析。但光有這些還不夠,還需要有歷史感,將現實問題與歷史分析結合起來。要本著客觀、冷靜、理性的態度,更多地占有各類知識,實事求是地分析社會問題和丑惡現象,真正做到批判與建設的統一。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討論和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同時對學生比較片面的觀點給予恰當的引導。這樣,課堂教學才會有聲有色,充滿活力,富有魅力。
不想說什么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雖然這樣不太好,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對于每個生命個體來說,它實在太過空泛,可能這就是所謂“不接地氣”吧!但是在當下這個浮躁而又功利的社會來說,僅是掌握知識并不能讓我們走得更遠。學習,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它不僅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更應該學習的是如何做人。不論什么課堂,立德樹人都是根本任務。而對于《形勢與政策》這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在讓學生了解時事政治的同時注重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尤其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尤為重要。
當然,《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老師的引導固然很重要,但學生們更應該學會獨立思考。我們已經是大學生了,應該逐步完善自己,培養自己各個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