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青言
引子: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替孩子們寫給所有父母的一封信。也寫給所有同我一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我知道即便長大了,你們有時也會冷,勇敢些,學會去愛也習慣被愛,做自己的小太陽。
前幾天,和一哥們吃飯,哥們說:“我小時候,父親總欺負母親,他們吵架的時候我會哭的很兇,我一哭他們就不吵了。現在不同了,倘使父親再欺負母親,我就會踢他。”我聽著聽著心里哽咽了,喝了口水,眼睛呆呆的望向窗外:“你真幸運,我父母也常年吵架,不同的是,無論我怎么哭,即便哭的上氣不接下氣了,他們還是會吵。”
或許是吧,每個小孩子都有一個快快長大的夢,有時會討厭這個弱小的軀殼,沒有足夠的力量去保護自己想保護的人,也沒有辦法讓自己不去受傷。他們心里會嘀咕:自己以后一定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我記得父親三天兩頭就會和母親吵上一架;我記得耳邊是無休止的爭吵與怒罵;我記得嚴重的時候父親會扇母親好幾個耳光子;我記得因為自己幫母親抱了句不平,父親狠狠扇了我一巴掌;我記得母親哭的抽筋躺在地上,以及無數次自殺的念想……
那次,在冬天,母親被氣的離家出走了,還是五歲的我光著小腳丫就追了出去,在后邊喊著媽媽,一遍又一遍,路上都是雪,我記得我跌跌撞撞地跑了好久,而路的盡頭早沒了母親的影子。還有那次,是過生日吧,在上初中的我第一次吃到母親買的生日蛋糕,可我的記憶里蛋糕的味道是澀的,父母一直在旁邊爭吵,我沒再去管,和妹妹插上蠟燭,唱著祝我生日快樂,閉著眼流著淚許著愿。而那愿望,只能是愿望,后來成了心結,根植于心底。成了魔,心心念念,不得果。
后來怎么樣了?簡單概括,高中畢業后,父母離婚,老房子租給了別人住,所有的家當能賣的都賣了,母親再嫁,父親四處打工漂泊,我和妹妹各自在外求學,我過了幾年寄人籬下的日子。從那以后,連曾經千瘡百孔的家都沒了,再也沒有一處是歸途。
近幾天在看《偷影子的人》,開篇有句話,意思大概是:“父母總會以一副他們還記得當年事的模樣來教導他們的孩子,可其實他們全都忘了,不過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只是老了。”是的,他們老了,他們會透過健忘色的霧靄來回憶他們的青春和小時候,經歷過大風大浪,童年時握起小拳頭的信誓旦旦不見了,他們總以他們的視角來試圖教導孩子,卻不曾想過孩子們的心智還不夠健全,心里承受能力還不夠堅強,有時候的夢想是那么的卑微。
就像我自懂事以來一直卑微到塵埃里的夢想,想有個溫馨的家,而不是每天心驚肉跳,放學后隔著門板聽到屋里雜亂的吵罵聲和摔東西的聲音。那時還小,沒人教就學會了禱告,還不知道上帝和神靈的存在,不知禱告給誰聽,卻一遍又一遍的執著著。
我確定以及肯定,以我為代表的如此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在少數。我沒深研究過心理學,可我覺著一個人的人格塑造尤其是最深處的地方一定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我們這類人有很多共同點,比如極其缺乏安全感、自卑、敏感、缺少溫暖、難以敞開心扉……可能還有不知道如何去愛人,也不習慣被人愛,這些心理上的部分缺陷都是兒時經歷的周遭環境所致。當然我只列舉出了其中很小的一個因素,其余還有父母常年不在身邊、自小就單親、自小被家暴等等。
我知道,婚姻生活難免磕磕碰碰,爭吵是必然現象,離婚在當下社會也不再是新鮮事。可是作為父母的你們,能不能在吵架的時候避開孩子,能不能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哪怕僅僅是一個假象。和我一起吃飯聊天的那哥們說:“你都哭成那樣了,他們還吵,他們肯定不愛你。”我在心里默念:“不,他們每一個都打心底里愛我,只是他們愛錯了方式,他們忘了他們曾經也是個孩子。”
說來也可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自發覺著全世界的男人都和我父親一樣,脾氣暴躁,不講情理。可見,家庭在孩子小時候給予的愛和溫暖能影響他們一輩子,所以,作為父母的你們,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吧,你們可以吵,可以離婚,但請避開,請別傷害孩子。
孩子在母親子宮里是靠臍帶血維持生命的,當他接觸空氣,呱呱墜地后,也請別立即斷了他的臍帶血,社會本就薄涼,兒時的家能溫暖就盡量溫暖些吧。
歡迎關注,點贊和評論,也歡迎讀者朋友分享到朋友圈/微博。公眾號轉發請注明原作者,并簡信聯系我獲取授權(索要白名單)。
間歇性萎靡,持續性上進,更文不以量為主,求質。青言,言所見所聽所感所想,窩在大千世界一隅,愿筆觸柔軟,能融冰雪,潤君心田。碼文很辛苦的,不吝嗇送顆小紅心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