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三時,因為學習壓力大,有一段時間我失眠了。舉世皆睡我獨醒,那種感覺很焦灼。早晨起床,總感覺整晚都沒睡著,但白天還能照常學習。高考前夜,在強烈的自我暗示下,果然我又失眠了,輾轉反側沒睡好。之后,每逢大事,包括考研,前一晚我都會睡不好,甚至上班以后,每次出差換地方,第一晚也會睡不著。直到生了小孩后,整天忙累,覺都不夠睡,一沾枕頭就呼過去了,從此再也沒有“失眠”過,而且即便有大事發生,也能安之若素。
回顧這段關于失眠的經歷,我發現最大的問題在于“心錨”,一旦錨定在“我睡不著”上,就會越想越睡不著,而一旦錨定在“我肯定能睡著”上,就壓根不會失眠。問題是不斷強化的結果,整個過程中最難受的是由此而來的焦慮感,一旦“死亡焦慮”被喚醒并反復刺激,人自然會陷入恐慌,產生很多不好的聯想。
前段時間,我的眼皮總是跳,上網查了一下,有可能是疾病的“危險信號”,心里頓時咯噔一下,開始后悔自己熬了太多夜,傷害了身體。之后,我有意識地覺察眼皮的跳動,提醒自己放松,只覺察,不評判。結果,過了一段時間,這種現象自然消失了。
當我們陷入恐慌時,會感覺非常緊張,結果加劇了各種癥狀。機體有自我覺察和修復的能力,面對而不是逃避,接受而不是抗爭,飄然而過而不是過分關注,耐心等待而不是失去耐性,做到這些,癥狀自然會緩解。留意身體的需要,盡量去滿足它,累了就休息,睏了就睡覺,渴了就喝水,身體便會建立起自己的節奏。
可是問題在于,我們常常因“野心”而忽略身體發出的信號。被在意的事物捆綁,被愛與恨所累,漸漸地失去了跟身體的鏈接,丟失掉自我療愈和康復的本能。
另一方面,人要接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我們太害怕脫離常規,超出標準,害怕走自己的路,成為特立獨行的人了。這種恐懼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稍一留意,就能察覺得到。
從智商到情商,從健康到飲食,從情緒到運動,我們越來越依賴數據,越來越被數據捆綁(而不理會統計數據其實是建立在個體基礎之上的),而無法尊重自己的節奏。
微信上,每天都有很多危言聳聽的說法,試圖告訴我們應該這樣,不該那樣,這些自相矛盾,模棱兩可的說法,不但不能讓我們活得更好,還放大了我們內心的恐懼,讓我們惶惶不可終日。
關于睡眠時間,更是說法繁多。這兩年,因為寫文章,我經常晚睡,而始終籠罩在心頭的恐懼就是——晚睡對健康有害,容易得癌癥。這讓我每次熬完夜,都很自責,然后惴惴不安。直到后來,想通了,一邊熬夜,一邊恐懼,才是最有損健康的。與其戰戰兢兢,不如坦坦蕩蕩。
我們終究沒法按照標準生活,吃喝拉撒睡,這些基本功能都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性,與其跟別人比較,不如接受自己,坦然地過好今生!
正如王陽明先生在臨終前所言:“我心光明,亦復何言”。只要對內心的恐懼有所覺知,不斷面對,就能飄然而過;另一方面,學會尊重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懂得按自己的節奏生活,也將大大提升幸福感。
失眠或熬夜對人最大的傷害,恐怕是因恐懼而造成的內心沖突,看清這一點,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