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要幫某人又不希望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時,請先比他厲害100倍。
母親16歲以前,家里條件一直很好,是鄉(xiāng)里遠近聞名的大戶,接下來的劇情自然是上演家道中落、世態(tài)炎涼。鄉(xiāng)里聲望最高的祖父母相繼過世,外公獨子又是身疾,無法勞作。作為五兄妹里的長姐,母親16歲便背井離鄉(xiāng),外出掙錢供養(yǎng)外公和弟妹。特殊的家庭經(jīng)歷,使得母親一直把弟妹當成自己的孩子一般操心教養(yǎng)。一邊掙錢,一邊將弟弟妹妹接出鄉(xiāng)村,操辦婚嫁,各自成家。母親完全盡到了長姐的義務,但是她卻還是放心不下,繼續(xù)操心下一代的問題。
記憶中,母親念叨姨媽舅舅們和表弟妹的事情總是比念叨我的事情多。走哪里都是讓我多禮讓表弟妹,有空就多輔導下他們的課業(yè),出去玩也最好把表弟妹們帶上。小時候不懂事,總覺得身邊跟著“小屁蟲”不樂意。長大后,才明白那是母親內(nèi)心深處想要家族中興的愿望。
雖說初心可嘉,但是我卻始終保留意見。有一次我問母親:媽媽,你在河里奮力游泳想劃到對岸,但是身后卻還牽著姨媽舅舅們,你都快沉河里淹死了,你還會堅持帶著他們游嗎?
那時,我七歲。我不知道自己怎么會問出這樣的問題。母親說她愣了許久才想好怎么回答我的問題。作為一個七歲的小孩子,我根本就沒把答案放在心里,很快又找到新的游戲了。只是,這個問題一直留在我心里。
再后來,母親工作的單位改制,母親有機會爭取到總經(jīng)理的機會。我鼓勵母親去,但是她說姨媽舅舅們最近家庭出現(xiàn)了危機,幾個表弟妹們的學業(yè)也讓她很擔心,她分身無術(shù)放棄了競職機會。聽了母親的想法我表示尊重,但是我說出了我的觀點:杯水車薪的精力付出、金錢付出并不能根本幫助到別人,因為對方根本就不會認同你,反而會回避你。舉個例子,當你比一個人強10分,他會眼紅你;當你比他強20分,他會詆毀你;當你比他強30分,他會羨慕你;而當你比他強100分的時候,他就會崇拜你、聽你的、請你教、求你幫。
那時,我十二歲。還不知道甘地的那句名言:起初他們漠視你,然后他們譏諷你,再后他們攻擊你,最后你就勝利了。
我并不是在標榜自己異能或者早慧(如果腰間有北斗七星痣算異能的話),只是想表達:助人者先自助。年齡長、輩分高、學歷高、職位高、經(jīng)歷多并不能成為別人信服于你的理由,建立在此基礎(chǔ)上的付出往往賠了夫人又折兵。
這種情況廣泛發(fā)生在親人之間、情侶之間、朋友之間和同事之間。
父母勞心勞力教育孩子,伴侶全心全意關(guān)心對方,朋友費心費力介紹工作,同事傾心傾力協(xié)助項目,少有得到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付出多的一方往往心有怨忿,輕則爭執(zhí),重則斷交。這里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是發(fā)心不對。提供幫助的一方如果動機是希望得到響應、認可、贊賞或者回報,一旦沒有,失望落空就會換來憤怒。二是懸殊不大。提供幫助的一方如果跟接受幫助的一方實力懸殊不大,就會出現(xiàn)效能折損的情況。
舉個例子,假如你有100元,你無我無私地掏出一半50元給路邊乞丐吃飯,跟一個有100萬的人,輕輕松松拿出1萬塊送乞丐去學開車然后找一份工作。你覺得誰的折損更大?哪一種方式更可取?乞丐會更感謝誰?
總結(jié)一下,這個說出來會被打的人生真相就是:當你覺得幫助付出很多卻不快樂時,不是別人沒良心,而是你強大得還不夠仰望。助人者先自助,救人前請先戴好自己的氧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