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捌天
姑且先用這個名字吧,原則背后,也許不是那么的貼切或者說合適。
我是想說一說我讀《原則》的收獲,也許對你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廣播里說,有統計表明,中國現在的年輕人甚至一年也讀不上一本書,顯然不是沒有機會讀書,大家都知道讀書好,但卻僅僅停留在精神上的認可上。為什么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能如此精辟地表述出成功的奧秘,這一點不得不讓人佩服。傳統的文人把古人說成兩個半完人,王陽明就是其中之一個。也足可見知行合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當然,他之所以能夠獲評完人這樣崇高的地位還有其他的功績來支撐,但我以為,知行合一心學的提出是最主要的。知道讀書好,去讀書,這就是知行合一。我倒不是表明我能夠做到,只是發一點感慨。兒子說,讀書的感覺真好,他手里拿著一本《平凡的世界》。我告訴他,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是古人對讀書的感覺,低俗了點,但也很貼切。
回到原題,談談《原則》。
這本書還沒讀完的時候,我就寫了兩篇學習體會,一篇是讀了關于作者瑞·達利歐的生平介紹后有感而發,另一篇是第一個原則中的一個小點內涵讓我心情澎湃,不得不提筆。這本書引起了我極端的心里共鳴。現在是第三篇,我想談談總體印象,合上書本,還能印在腦子里的就是這個了。
第一點:痛苦就是信號。一個人不能沒有追求,不能沒有座右銘,不能沒有精神勝利法的依靠。這句話完全可以撐得起這樣的重任。一個想要上進的人,自然而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也自然而然會感覺到各種各樣的痛苦。但是對于痛苦的認識,每個人不同。書中的對于痛苦就是信號,就是反轉劇情的信號的說法,很是能夠刺激到我心靈上的痛點。只要戰勝了這個痛苦,人也就進化了。實際上,這個痛苦絕沒有你想象來的那么大和那么持久。往往是你剛剛克服了心理上的痛苦,天空就湛藍一片了。英語中有個諺語,“no pain no gain”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有了痛苦也不一定有收獲,需要痛苦加上反思才能等于進步。沒有經歷過失敗的痛苦,說明你沒有努力到你的極限,不突破極限自然沒有辦法成長和進步。
第二點:頭腦開放。這一點我一開始一直沒有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后來反復琢磨,才領會其中的含義。作者說的開放,實際上廣納善言的意思,要相信專業的人,這也是書中所說的可信度加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一個人非常的固執,固執到無法接受任何建議和意見的地步。比如,生病了,不相信醫生的話,反而堅持自己的意見。頭腦開放的人有兩個特點需要每一個人認真對待。一個是喜歡傾聽。作者甚至提出一個“兩分鐘法則(兩分鐘內不要打斷對方)”來倡議讀者養成善于傾聽的習慣。二是善于提問。要相信最好的答案往往都不是你想出來的,而是在溝通中完善的。知道自己不知道比知道自己知道更重要。
第三點:做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你最想做的事情。工作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不想做什么事情,反而這事情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這個時候面臨的選擇是要做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你最想做的事情。這一點很重要,尤其是對于參加工作以后的人員來說。現在的工作壓力都很大,每天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工作,哪個先做,哪個后做,看似簡單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會在這方面犯錯。因為人本身有個惰性,要克服心理、身體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正確判斷到底哪個是最重要的事情。下班回到家,我很想刷一會微信,也很想看一會電視,但是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事情是給兒子營造一個學習的家庭氛圍,于是我放下手機,拿起書本。
這篇文章有些教育人的意味在里面,感覺可能是讓讀者有些不是很舒服。但真真切切是人生的真諦所在。作家說散文是發現意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篇體會還是有點意義的。
誠然,一篇文章想概括一本五百多頁大部頭書的內容是不可能的,我盡最大努力提供我的理解。一百人眼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還是推薦親自讀一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