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鐘啟泉教授強調:學生的認知與行為很難離開“學習動機”。人們伴隨學習課題的完成,不僅有認知性的變化,而且有情感性要求的變化,否則就難以完成課題。這種情感性要求的變化對于學生來說是重要的。但由于沒有像學習成績那樣受到重視,其測定也困難,至今尚未充分研究。
? ? ? ? 奧蘇貝爾、羅賓遜等在分析構成學習課題的四個變量指出:學習動機與學習課題的難易程度有關。對于簡單的問題,若要使學生構成課題,其條件是如何提高動機作用,這是完成課題的重要因素。而對于復雜的課題,要使學生完成它,首先得使之理解課題的內容,在這種場合,課題的“認知”重于完成課題的“動機”。
? ? ? ? 學習課題的解決表明,它既是認知處理過程,又是動機作用過程。由此看來,教師向學生布置學習課題時,應當考慮到認知性課題構成與動機性課題構成的問題,并妥善地處理好這兩者的對應關系,這是有效的學習課題構成的基本方略。
? ? ? ? 縱觀教師學習課題的布置情況看,大多強調認知性課題方面的教授與指導,而往往忽略了學生個體學習動機作用方面的考慮和引導,導致部分學習困難學生的產生,且往往對之還束手無策。
? ? ? ? 這告誡我們:在學校教育中,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使學生學習動機的水平適當,比較簡單的課題,其最佳水平為較高的動機強度,比較復雜的課題,其最佳水平為較低的動機強度,最佳水平為中等動機強度。一定要注意防止給學生提出的目標過高,或給學生施加的壓力太大。過高的目標、過分的壓力不僅不會促進學生的學習,反而會增加他們的焦慮,帶來延誤學生終身的心理障礙。
雖然學習可以獨立于動機而存在,但是學習動機可以促進學習這一點也被大量研究所證實,在學校中學生的學習尤其是這樣。動機對學習的促進作用表現為決定學習者的學習方向、加強學生的努力程度。
? ? ? ? 首先,學習動機使學習者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知曉自己為什么而學習,朝著哪個方向努力。其次,學習動機使學習者積極主動并持之以恒地尋求有關的信息。很多研究的結果都已證明,動機水平高的學生能夠在長時間的學習中保持認真的學習態度,具有堅持把學習任務最后完成的學習毅力。有些學生之所以學習成績不良,其原因即在于學習動機低下,在學習中不能克服困難保持注意力和主動進行學習。
一般來講,動機對學習有促進作用。但動機與學習結果的關系并不總是一致。有些學生學習動機水平較高,但學習成績卻不理想。這種現象并不否認動機對學習的作用,只是說明動機畢竟不能代替學習,動機對學習的影響,并不是直接卷入認知過程而只能是間接地增強與促進學習效果。學習要通過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學習技能和方法等各種中介因素而實現。因而不能僅以學習成績的高低推斷動機作用的強弱。
? ? ? ? 動機水平與作業水平之間的關系也并不是簡單的直線關系。動機的強度適中,對學習具有較適宜的促進作用,作業水平較高,學習效率也高;而動機水平較弱或過強,作業水平則不高,學習效率也不高。耶基斯和多德森(R.M.Yerkes&J.D.DOd50n,1908)的研究表明,達到最高作業水平的動機強度為動機的最佳水平。在動機強度低于最佳水平時,隨其強度的增加,作業的水平不斷提高;而動機強度超過最佳水平時,隨其強度的增加,作業的水平不斷下降。這一研究結果被稱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 ? ? ? 另有一項實驗也證明了同樣的道理,當剝奪黑猩猩食物的時間超過一定限度后,隨著剝奪時間的延長,解決問題的錯誤增多,速度也減慢。這些研究都說明了,高度強烈的學習動機和低強度的學習動機一樣降低學習效率。因為動機過強,緊張和焦慮強度過高,注意與知覺的范圍縮小、思維受到一定的抑制,這些都會給學習帶來不良的影響。這就是在重要的考試中經常有人發揮失常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