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望著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愛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樣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樣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萬般柔情,便涌上心頭……”
你以為這是一個愛情故事,一個能讓人感動到崩潰的愛情故事。對,但是有些不對。哪里不對?這是一個繼父癡纏少女并付出沉重代價的故事。你感覺惡心嗎?你覺得不道德?無法接受?然而這卻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那個少女,她叫多洛蕾絲,意思是悲傷。
故事的男主人公亨伯特在少年時經歷了初戀的死亡。這件事成為他一生無法拜托,也從未想拜托的陰云籠罩于頭頂。后來,他遇見了多洛蕾絲,她扎著漂亮的辮子,側過頭,向他一笑,他仿佛看見了陽光盛開在眼前。他叫她洛麗塔,他在她身上看見了青春時那段被毀滅的愛情。情感再也無法抑制。即使這是一種病態的,扭曲的,明顯的錯誤的感情,他依然不可自拔地愛上她。他娶了她的母親,成了她的繼父,只是為了接近她。他摒棄倫理,無所顧忌的和她在一起,情欲的罪惡之花從此盛放。他刻意討好,傾其所有,卻不能改變她在長大的事實。她不再順從,不再依賴,最后她離開他。只剩他,日復一日的絕望尋找。
某一天,他收到她的信,她說她需要錢。再見時,她已經嫁為人婦有了身孕,疲憊臃腫,既蒼白無力又軟弱普通。她再也不是那個精力充沛,時刻都在挑逗他脆弱神經的小妖精……然而他愛她,依然如故。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Lolita,如今成為一個群體的代名詞。象征那些年少的,天真的,幼齒的,既純真又帶著誘惑的小女孩。這些孩子是有罪的,她們罪惡不在于她們自己,而在于那些打著真愛的幌子的成年人。她們的罪惡如多洛蕾絲般悲傷。
說實話,《洛麗塔》是一部很枯燥的書,枯燥的同時又讓人憤怒。亨伯特的字里行間都在表達他對多洛蕾絲的愛有多深。然而,愛是什么?是占有?是毀滅?是束縛與囚困?顯然,故事的主人公亨伯特是這樣認為的。
他小意討好,處處逢迎,以換取多洛蕾絲的垂青。或者說是憐憫。然而,他沒有意識到,即使情深似海,只要不是她想要的,那都是無關緊要的。
癡心與情深本身就不可能實現等價交換。
不說人類永遠無法真正解決的問題。文學都是病態的,只是有些是無病呻吟,有的是真有病。亨伯特對多洛蕾絲的所作所為,就是真病態的,不道德的。這是一種挑戰社會與人類倫理底線的行為。如果兩個男人相愛了,是變態。如果一個男人愛上了他的女兒,是變態。多洛蕾絲雖然不是亨伯特的親生女兒,但這并不能否定亨伯特是變態。然而亨伯特從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不妥,反而更加傾向用他自己的故事去扭轉大眾的“偏見”。
男孩的戀母是病態的,女孩的戀父也是病態的。每個人的內心或多或少都有些變態心理。有些人的沒覺醒,有些人的沒發現,有些人的發現了克制了,有些人的沒克制住就成了亨伯特。
人活于世,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是人能夠分辨是非,并自我克制。克制必然痛苦,然而放縱的結果呢?大多數案例證明放縱的結果是更加痛苦和更多人的痛苦。
看《洛麗塔》,如果你意識不夠明確,很容易對亨伯特產生同情,并且開始唾棄多洛蕾絲:女孩家就不能注意一下嗎?
世界對女人總是有很苛刻。如果你被侵犯,人們大多會說:是你穿的太少。
反過來想,穿的少就能成為被侵犯的理由?那么試問:如果一個男人向妻子抱怨生活太累,養家太艱辛被妻子殺死,人們會怎樣評價。(請允許我輕蔑殘忍的笑而不語。)
多洛蕾絲,花苞待放的花一樣的女孩,如果她不遇見亨伯特,她會像大多數女孩一樣,經歷青春期的叛逆后過著或幸福的不幸福的一生,然而這都是常態,是本該發生的。而不是被亨伯特毀滅。
是亨伯特毀了多洛蕾絲,而不是多洛蕾絲毀掉了亨伯特。
所以,女孩你要擦亮雙眼,你的友好可能被誤解。所以你在善待世界的同時也警惕世界。不然你會成為多洛蕾絲,一個注定要悲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