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全國卷的高考作文題,覺得這題目好沒意思,那么地非白即黑,那么地教條,讓人覺得冷,讓人一下子起了煩躁的心……這題目——在考場上倉促的時間內,能深刻地寫出點什么的,真的很難,很難——因為這漫畫無趣。撥動不了靈感之弦。
掌印也好,吻痕也罷,不應該只是出現在分數后。
平時不聞不問,分數下來了,不是巴掌就是親吻。這種只在乎結果,不顧及過程的教育,不管多少分,不管多少掌印,也不管多少吻痕——都是枉然。
教育是一個過程,正如人的成長一樣。人一生都是需要成長的,教育也是一生的永遠的——過程,不是結果。
但很多的時候我們卻是只看結果,以結果論成敗,只盯著結果的教育,能有溫情,溫暖、熱愛么?一切都是為了那張考卷上的分數,一旦分數敗北,馬上翻臉,輕者掌印,重則棍棒,以及更多的語言暴力……
作為人的正常的情感,正常的愛被結果奴役了。
不要扯什么應試制度,為自己甘心情愿的被奴化找借口,推責任。制度是制度,一個社會必須有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誰也不可能拋開制度為所欲為。與制度無關,就看在你的心底,是要冷冰冰的分數還是要活生生的孩子?分數與孩子,孰重孰輕,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要分數的,他的掌印和吻痕,被分數掌控著交替輪回;要孩子的,他的掌印和吻痕,是在平時的吃喝拉撒,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點點滴滴的行為中落實的。
98分與100分有多大的區別呢?為什么2分之差,臉有掌痕?足以證明——分數遠比兒子重要!憑什么次次都該100分?誰能做到永遠的完美?你考過幾個100分哪?有本事你考我看看!估計你能考個89分都不錯了吧,100分到98分不就少了2分嗎?就打我?人家61分媽媽還喜歡得不得了?……
這一巴掌下去,孩子心上的痕到底有多深,能看得見么?
哦,非得100分才有獎賞啊?才高興得又是親又是抱的???下次考個99分不又得挨巴掌啊?還不如就像小明一樣,55分得了……
這一吻下去,孩子心中的壓力有都多大,能看得見么?
兩個孩子遭遇的對比,反應的是家長的心態。
我們可以推測,就是在這種只看試卷而獎懲的方式下,漫畫繼續下去…將怎么畫呢?
我們再設想一下,61分后,下一次48分,會是什么呢?——掌印還是吻痕?…
愛在行動中,不在獎懲里;教在過程中,不在結果里。
不是以愛為前提的掌印與吻痕都是災難。
教育需要吻痕(賞識),也離不開掌?。☉徒洌?/p>
懲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戒”。人在犯了錯誤,做了錯事,壞事以后是必須要付出代價,受到相應的懲罰的。這代價,這懲罰,必須讓違犯者痛,苦、甚至哭……然后知錯而戒之,是為懲戒。
懲戒是有力量的,是嚴肅的,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也不是誰想用就可以用的,更不是隨心所欲,想懲就懲,想罰就罰的。誰也沒有濫用“懲戒”的權利,哪怕你是他親的爹親的媽呢?如果打著爹媽的大旗,隨意懲之罰之,那也是要受懲罰的,因此有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法只是是制度,但是制度下的人往往解得偏了,是以而談“懲”色變。無懲無罰導致的直接結果是無法無天,毫無敬畏之心神圣之感。
罰是有底線,有原則的,罰的方式,罰的時間,罰的地點,罰的理由……一切的一切是檢驗愛的砝碼。
愛有多深切,罰有多智慧。
不管孩子多小多大,如果只是以愛的幌子,愛的名義,愛了自己的功利,愛了自己的面子,愛了看不見的內心深處的自己,還如此這般地,強詞奪理,振振有詞,咄咄逼人……臉上留下的是看得見的印,那留在心上的看不見的痕到底有多深呢?
藏在心底的傷,潛在深處的痕,才是真正還不起的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