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人才:兩種文化間的成長 孫雷,周凌波著
一直覺的信息論是一門隱形學科,現在社會需要軟硬件人才,就以培養程序員、計算科學家、電路工程師的指標訓練學生。但是我們為什么需要軟硬件人才呢?21世紀為什么成為信息化時代,而20世紀卻被成為工業化時代。
工業化不僅僅是城市里有有一家工廠,而是工業的設計、流程、需要融入在了社會生產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有工業的參與,這才叫工業化。信息化也一樣,衣食住行都離不開信息的高度應用,這也就是信息化了。它始于經濟和軍事上的支配性地位,然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要素和習慣。
目前文中最啟發我的內容是對信息和信息化的論述:
(1)信息化概念是從社會進化角度提出的。“化”,如機械化、數字化、現代化等,大致可以理解為對其的應用或應用的過程、狀態和結果。在傳統的信息技術(如書籍,送信,指南針)中,由于對信息的處理水平較低,所以信息應用程度交錢,對社會的影響也不是廣泛,整個社會的信息化效應并不會很顯著;只有當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生活中被廣泛應用的時候,大而“化”之的效果才體現的越來越明顯。所以可以說,信息化是一個現代的命題,一個社會的命題。
(2)信息化不僅僅表現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從本質上講,信息化是現代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傳統模式向以信息為基礎的生存模式的轉變,這一轉變為各社會主體共同分享信息資源,提高勞動生產力和生活質量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間。所以,信息化的精髓在于信息與傳統的融合與巨變,改變社會生產、社會生活以及人自身的思想觀念等。
(3)如上所述,信息化可以所謂人們對信息需求的一種滿足。而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可以歸納為這樣五點:
- 第一,消除不確定性的需求。香農說的“信息就是消除了的不確定性”, 其實信息論(中的信息熵)、控制論、人工智能(partially observable中的belief state)、計算機軟硬件的基本思想了都是出于如何利用信息來消除不確定性;
- 第二,實現控制的需求。通過對新的掌握和利用,通過一定的方法(比如建立反饋機制),對系統的輸入、輸出和擾動之間的關系進行控制,無論這種系統是一個物理符號系統,還是一個社會系統;
- 第三,模仿“在場”的效果。認得感官是有局限的,有很多情況下不親身在場,是無法感知事物的。但是通過對信息的利用,可以實現虛擬的在場,拓展人的存在形式;
- 第四,達到對稱的目的。人們的決策需要得到的信息的支持,如果決策雙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對等,存在隱瞞和欺詐行為,就會產生所謂的博弈行為;
- 第五,追求智能的境界。人們企圖通過對信息規律的充分了解,以技術和工具來模擬人本身的智力行為,在默寫方面解放或拓展人自身的智慧。這樣五個方面是人們對信息的最基本需求。
第一點基本已經融入信息產業的各個方面。第二點直接指導了大數據、機器人和machine learning。第三點在即將不久的未來(2017年底?)VR、AR、MR會改變我們的生活,目前我們有電話和視頻。第四點就是傳說中的“知識商品”了,比如邏輯思維和知乎。第五就是AI啦,嗯,一個很大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