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是一個如此懼怕死亡的人,見不得墳墓,聽不得哀樂,有鄰居過世甚至不敢從他家門口過路。
聽了兩次季風書園主辦的《面對臨終的勇氣:關于生與死的智慧》講座后,我對于生死有了進一步了解的勇氣與意愿。
在同學的推薦下,把《生死輪回》這部紀錄片全部看完。這部四集的紀錄片于2014-2015年拍攝完成,用時200分鐘左右。
該片通過對杰出的科學家和輪回的研究學者的獨家采訪,基于大量來自意識研究領域,瀕死體驗和前世記憶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并科學地探索了這個謎團。
對于生死輪回這種略顯玄學之物的論證之嚴謹、案例之廣泛、推論之合理、制作之精良,均屬上乘之作。
也許嚴謹的科學不是唯一認知世界的途徑,在更廣義的科學能夠確切證明或證偽其結論前,我們大可不必糾結其推論的真偽,借機大開腦洞任思緒天馬行空也不失為一件令人愉悅的事。
“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類終極命題便一直困擾著古今中外的先賢大哲,在現代科學創立之前的蒙昧時代,人們最后只能妥協于宗教與神學。然而,宗教和神學給出的答案,從來都不能讓我們真正甘心接受。
輪回,說的是我們在死后會重生在另一個身體上。人類從很久以前就對此十分著迷,圍繞著這個詞,有許許多多的問題:生命為何物?意識為何物?意識有生物學的基礎嗎?出生真的是生命的起點嗎?死亡真的是生命的終點嗎?
一、何為生命:女子稱死后進入另外一個世界
出生給人帶來希望,一個有著無窮可能性的開端,死亡則因缺乏出生的魅力和前景而讓人心生恐懼,而科學家則認為:死亡和出生一樣,只是意識的另一個階段,沒有所起,亦無有所終。
從古希臘到歐亞,再到古代北歐,許多古代文明中都記載著人們死而復生后,講述來生的故事,但我們今天要如何講述瀕死經歷呢?近期的調查表明:1500萬美國人有過瀕死經歷,330萬德國人有過瀕死經歷,法國也有200萬此類事件,世界范圍內都有類似這樣的事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種普遍的現象不能僅僅被看作謎或傳說,藝術上經常用瀕死體驗來擴大情感效果。
但在日常生活中,這種事件帶來了許多疑問,這些問題對我們理解生命現象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這個時代的科學是如何查驗這種事件的呢?這要如何進行解釋呢?當一個人在醫學上意識不清乃至被宣告死亡時,他有沒有可能仍有意識呢?
經歷了死亡體驗的安妮塔稱,沒有了身體,意識也能繼續存在。盡管她身體已經宣告死亡,但卻清楚地知道她身邊發生的事情,聽到了丈夫和醫生的對話,甚至看到弟弟正在一架從印度飛來的航班上。在那個世界里,一切都很平靜,非常美,覺得無比輕松,疼痛都消失了,恐懼消失,感受到了完全的愛,甚至見到了10年前去世的父親和2年前離開的姐姐。
在她經歷了死亡體驗后奇跡般活過來后,居然連身體的癌細胞都一并消失,身體痊愈,這讓主治醫生連病歷都不知道如何寫。
頻死體驗有時會在沒有生命壓力的時候也會產生,比如被隔離、海難、太空中的航天員或在沙漠中迷路,遇到現實危機或壓力時也會有這種感覺。
我的好奇:突然想起堂哥兩年前的那場車禍,他連車帶人在山坡上幾經翻滾,幸運的是人無大礙,受驚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是在爺爺奶奶的遺像前磕頭燒香。他說當時眼睛一閉上,已經去世25年的奶奶就出現在他眼前,栩栩如生。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得上堂哥的頻死體驗,但是每每他和我們講起這事總是心緒激動、難以平靜。
二、前世記憶:男孩能找到前世回家路
紀錄片中給出了研究學者收集的全球3000多個真實案例。大部分是一些孩子,通常在5歲左右,有些孩子能夠莫名其妙的講出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比如蔡司對于自己前世作為成年士兵的回憶;還有一些人能夠說出或寫下600年前的部落文明古文字。更有一些孩子自稱某戶人家的祖父轉世,最后把這自稱轉世的孩子帶到那家人的兒女面前,他能指認舊照片中的自己(雙方地域遠隔,互不相識)。此類種種案例之真實,數量之多,足令人瞠目結舌。
紀錄片還說出生時大胎記是前世的傷痕,特別是那些死得很突然的,常常會把前世的一些事件帶到此生,比如胎記,比如先天性殘缺。
我的態度:對于前世記憶這件事更偏向懷疑,覺得紀錄片中所拍攝的事太過偶然,無法代表大多數情況。在我身邊,從來沒人說有過此等經歷,連聽說都沒聽說過這種事情,沒能驗證,所以認為可信度偏低。(脫離不了還原論和唯物主義)
三、意識現象:人意識與大腦無關
我們所受的哲學教育及主流生命科學告訴我們,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體大腦的產物。然而,當越來越多的當代生物科學家、腦科學家甚至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開始跟你講:意識并非由大腦產生。
咱們來看看前沿科學家們是怎樣對唯物論認為大腦產生意識這一理論提出質疑的。
問題1:大腦細胞是如何產生意識的?
案例:一朵玫瑰如何進入我們的意識
唯物論:意識狀態是源于刺激神經組織所產生的,各種頻率的光線進入我們眼睛的視網膜屏,眼睛細胞對進入眼睛的光線量做出反應,然后產生電化訊號,從視覺神經傳送到大腦的視覺區域,這便刺激了某些細胞以及和它們有關聯的細胞,然后我們看見了玫瑰。
疑問:玫瑰的影像如何出現在我們的意識中呢?影像是在大腦哪里形成的呢?諾貝爾獲得者弗蘭西斯.克里克承認: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確定大腦哪一個神經區域的神經活動是和我們眼前所見的世界生物影像相應一致的。那么視覺和感覺的感受是從哪里來的?看到玫瑰和感受到玫瑰的人是誰?
科學期刊科學雜志在2005年做了一期125年紀念特刊,在這一特刊里有125個科學家至今無法回答的問題,其中排在“宇宙是由什么構造而成”后面的第二的問題就是,“什么是意識的生理基礎?意識的生理基礎是否真的存在?顯然,這個問題還需探究中。
問題2:我們是如何在腦細胞不斷變化之下保持記憶?
現象:我們的細胞一直在變,但是記憶卻沒有變。
疑問:是否我們的記憶不全存在于大腦中,也存在某種非物質的記憶倉庫中,然后在進入新形成的細胞中呢?是否意味著我們的意識,起源于大腦意外的地方?是否意識存在于某處,然后大腦是一個特定的存放容器,或者是一個接受意識或者傳達意識或受意識支配不斷進化的系統?
當然,這個沒有得到科學的認證。大腦和意識有關聯,但是科學家無法確定這種關聯的性質。很有可能大腦是意識的發射器而不是意識的產生處。
特殊案例,水腦畸形(缺少皮質,且半球內側充滿了腦脊髓液)研究結果,大腦很小或幾乎沒有腦時,依然能感受到意識,
問題3:意識是怎么改變大腦的組織?
科學已經證明,冥想能讓神經重構,只要冥想幾個月就能改變跟大腦中關注、集中有關的區域。正面的思維和智力訓練可以改變人的大腦,改變他們的運作方式。這些區域的改變,比如灰質和神經元本身及白質來說,正是神經的軸突里聯系著兩者之間的神經元。你腦中所想、所關注的東西會改變你的大腦結構。
但是意識如何改變大腦的組織,唯物論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
皮姆.范.隆梅爾博士認為意識是大腦的產物,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因為產物是不能改變其制造者的。意識是不依賴大腦而獨立存在的概念,意識也是大腦的必須存在體,成百上千的物體,成百上千的意識形態,在大腦的邏輯思維能力下,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意識是什么?意識指的是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事物指的就是感知的對象,那誰是意識的主體呢,進行感知的這個我到底是誰?意識事實上就是我作為自己去感受自身,而主觀經驗就是我們感受到自身。
意識與自身的體驗深深地糾纏在一起,通常我們從身體、外表、家庭、歷史、國家,或者作為父親、母親、愛人、職員等角色,社交和財務狀況,及他人對我們的看法等這些體驗中獲得。也從我們的思想和感覺,我們的信仰體系、價值、創造力和智力能力,我們的性格和我們所謂的個性特征中獲得認可。這一切和更多的事物決定了我們的對自身的理解,沒有意識便沒有知覺、想法、感覺、知識和記憶。
我的感受:這個意識問題實在燒腦,片子看了兩遍才弄懂了一點點,容我有空再腦補。前沿科學家觀點大致如下:
意識不等于大腦的活動,意識可以離開身體并游離于身體之上;
意識是存在之根基,而物質的存在很有可能是意識的選擇;
我們或許會把意識的源頭稱作靈魂,意識的起源也就是宇宙內所存在萬物的起源,
四、靈魂的秘密:輪回就是靈魂換一個外殼
意識研究的前沿新發現,瀕死的經歷,對前世記憶的探索……給我們對生命的看法新點亮了一盞燈,今日的科學正在見證一場重大轉變,這種轉變將會對我們有極大影響。新的不同說法層出不窮,科學所擅長的是用實驗和理論發展來解釋那些神秘的現象,我們要發展出一種全新的文明。
輪回就像我們穿的衣服,當這件舊了,就換件新的。
我的故事:一次偶然和同學談起一個話題,“不是我們選擇孩子,而是孩子選擇我們做他們的父母”,同學突然就回憶起女兒小時候和她講的一件事,“我在天上飛呀飛,看到這個家里的爸爸不錯,媽媽也很好,于是我就到你家來了”??磥盱`魂一直存在,只是看他選擇誰做他此生的外殼。
現在的主流科學是以還原論和唯物主義為基礎,唯物主義要求我們必須測量、具體化和重現。但是意識不能這么處理,你無法證明意識,無法測量出意識中所包含的事物,而本紀錄片的主要目的就是告訴我們需要在科學中融入主觀體驗,尤其是在西方國家,70%以上的人是不相信輪回的,這樣會限制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探索。
當然我對于個體的生死輪回還是持懷疑態度,但是當看到宇宙中其他生物生生不息的輪回,比如樹葉的飄零,它終究滋養了大樹,來年樹又長出新的葉子,恍惚又看到了宇宙中或許真的有另一個更可能的運行規律。從而給我們對生命的看法新點亮了一盞燈,對于個體的死亡不再那么恐懼,反而心生了要好好珍惜這一世的緣分。
無戒寫作訓練營第三期第1天,學號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