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5月6日,一個柳絮飄揚的周六,我有幸聆聽了從北京遠道而來的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親自執教的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
? ? ? ?在上課之前,竇老師提到了今天教學的重點有三點,分別是:當我站在黑板前是“畫龍點睛、雪中送炭”;當我走近學生時是“見縫插針、順勢而導”;當我站在孩子背后時是“推波助瀾、堅強后盾”。要在課堂上要把學生發言的內容作為課堂的資源。竇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以談話的方式導入,通過展示插圖,書法作品,讓學生猜到今天要學習的文章作者是著名的魯迅先生,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他在45歲時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既提到了作者,又為講《山海經》作了鋪墊。
? ? ? 課一開始,竇老師便提出問題:你讀到了什么?直接從文本理解導入。第一環節老師引導學生梳理提煉,你讀懂了什么?魯迅究竟怎樣寫阿長?讓同學們抓住事件,列出題綱,從而找出態度。竇老師強調把事情串聯起來,編織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竇老師和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做了梳理,按事件發展順序列出六個方面:“謀害隱鼠、切切察察、擺成大字、逼吃福橘、愛講道理、買《山海經》”,其中主要品讀了三個事件:“擺大字”、“逼吃福橘”、“買《山海經》”。
? ? ? 竇老師強調回憶性散文不能面面俱到,要“求主舍次”。中間的課題解讀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還要讀什么?――永遠寫不完的阿長”,讓孩子們紛紛訴說,師生共同齊讀與表演,表達對阿長的懷念。最后竇老師引領學生回歸課題,強化情感,竇老師強調魯迅先生還看了許多許多的書,現在北大的校徽還在沿用他的設計,博物館里收藏著他的作品,他還在美術版畫方面做出了貢獻。而魯迅先生能有如此他的成功,阿長對他的影響尤為深刻,“一個人能遇到影響他一生的書是多么幸福!一個人能遇到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又是多么幸運!” 在最后師生齊讀“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他的魂靈”。結束本課。
? ? ? ? 竇老師的課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課堂氣氛,面對陌生的學生,她能把課堂氣氛帶動的非常活躍,帶領孩子們走近文本,最后再走出文本,精湛的教學藝術讓我們佩服!她的語言,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似乎都透露著一種美,讓每個在她課堂上學習過的孩子都擁有一種學習的幸福!
? ? ? ?一位優秀的教師一定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也一定是一位出色的演員,竇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與學生的零距離感,讓一堂課教的容易學的輕松。這次聽課受益匪淺,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向優秀者靠近,與光明俊偉的人同行,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