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發奇想下載了“簡書”,覺得似乎應該寫點什么。我始終認為文字應該放在更純粹的地方,不是被微商占領的朋友圈,不是非常官方的微博,更不是過去式的QQ空間——那些已經被“污染”之地,也不用擔心所寫之言被不應該看的人看到而后患無窮,文字也應該是安全的,是自己內心結出最真實的果實,任何試圖去掩蓋、隱藏的粉飾反而讓文字更做作了,文字應該是讓執筆者感覺更舒暢的表達。在整理思緒的過程中,就蹦出了這個標題,借用了好友拍的這張燈塔,想來她應該不會介意的。
喧囂的蓉城被暴雨洗禮之后,漸漸歸于俱靜,微風徐徐,絲絲涼意,點上一根煙,翻了翻庫存,再也沒有可以開的紅酒,也罷,那就換上最舒適的睡衣,“穿”上最喜歡香水來碼字吧。
微信上只字片語,被久違之人觸動了情緒的總開關,過去的回憶迫不及待宣泄著、翻涌著,讓許久沒碼字的我(或者說沒有為自己而執筆)無法去撫平那些本已結痂又撕裂的傷口。十多載的羈絆,他早已為人父,而此刻的我,正導演著一場看似完美結局卻只有一個人的婚禮……
那些年,我們鴻雁傳書,以七天為一個周期,只為等彼此的一封信,他說這是我們之間獨有的感情積淀,那些一筆一劃刻在信紙和信封上日子,是現在的孩紙們無法去體會和擁有的感情基石,更讓當下所謂便當式的愛情顯得輕浮而廉價。兜兜轉轉之間我和他失去了聯系,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北京還是上海之行,我終于去到了以為他還在的紫禁城,卻得知他已經去了長沙......我選擇了留京,依然記得他來看我的那個冬夜,二個人已經快被凍的失去知覺卻不想停下腳步,試圖用這種方式去彌補沒有他在這座城市的遺憾,而我已然忘卻那時他已經訂婚了。之后幾年輾轉南北,在決定繼續留在在北京還是回四川的那個時間節點,在奔三之年選擇成家立業還是追尋夢想之際,他電話里通宵陪我談心給我鼓勵,讓我最終回到了故鄉的懷抱。趁著腳踝受傷未愈的那段閑暇時光,我打著游戲享受著老爸的廚藝,他總是“一不小心”就開著車就上了高速,半個小時后準時出現在了我家門口,而我卻總是抱怨他沒給我足夠的時間梳洗打扮自己,殊不知當年這種“不小心”是我此時此刻,以及接下來漫長人生路里終不可能去擁有的那種幸福,即便不曾問起也會被人放在心里,珍視、牽掛和惦記著。
想來,生命中那些重要的決定,似乎都有他的參與,而他像海岸邊矗立的燈塔,始終指引著我前行的方向,一次次迷途一次次返航,穿破輪回的叢叢迷霧,前世糾纏,今生亦然,像磁鐵的兩極始終保持著相敬如賓的距離卻又互相牽引,沒有束縛與不求結果的二個人,這一世會走向哪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8.22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