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師生問答
木木的問題
想請問Phoebe老師,輸出類的思維導圖,會因為照顧讀者的閱讀體驗(尤其是相對陌生的主題),而打破思維導圖中關鍵詞的應用規則嗎?
Phoebe老師的回答
Phoebe老師回答原文:木木的問題很實用,的確,思維導圖關鍵詞的取捨關係到看圖的人。這張圖示給誰看的,影響關鍵詞精簡到什麼程度的取捨。
給自己看的,這沒問題。
如果是用給別人看的,關鍵詞可以適時的用雙關鍵詞的方式,讓文意可以更完整,讓關鍵詞與關鍵詞之間的空隙更少或更小,因為這接空隙是需要透過大腦的聯想機制來架橋的,當我們無法掌控觀眾時,就盡量將空隙縮小,增加理解力。
但不建議用一串字,需要多字的話,盡量只用兩個關鍵詞合併就好,這牽涉到大腦信息吸收的速度快慢,以上提供參考囉!
木木的反饋
Phoebe老師,非常感謝您百忙之中給予回復!
我理解,自己用的時候,盡量按照思維導圖的一線一詞準則,并有意識地進行精煉,運用BIOs技術劃分階層,這是重要的思維訓練過程。
如果是為其他讀者制作的,可以從理解力的角度,適當地擴展關鍵詞,但也不要超過一個詞組,更不能用長句子。
二、“關鍵詞的校驗”增補版
把一篇文章、一堂課、一本書的信息概括成思維導圖的關鍵詞,或者把一個知識點、一項活動、甚至一個知識領域描述為思維導圖的關鍵詞,并形成一張完整的思維導圖,這一過程的實質,是對原文和頭腦中的思緒進行語義加工和語法構建。
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以及完成思維導圖后,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進行關鍵詞的校驗,確保書本或頭腦中的知識被準確地表述,并且沒有二義性(歧義)。
參閱博贊先生的《思維導圖應用寶典》及孫易新老師的《超高效心智圖法入門》,對關鍵詞的校驗重新進行梳理如下圖。
從語義和語法兩個方面,對思維圖形化呈現過程中關鍵詞的提煉進行校驗。
(一)思維導圖關鍵詞的應用原則
為區別圖書目錄檢索關鍵詞,文獻關鍵詞,在校核之前,再次明晰思維導圖關鍵詞的應用原則。
以孫易新老師《超高效心智圖法入門》書中的思維導圖關鍵詞使用原則及方法為參照。(注:臺灣將Mindmap翻譯為“心智圖)”
原文如下
1、詞性:最主要的是名詞,動詞次之,輔以必要的修飾詞,例如形容詞、副詞、深圳連接詞、介系詞等。
一張心智圖要豐富或精簡到什麼程度,判斷的基本原則是,刪除這些語詞會不會影響對內容的理解?不會就可以省略,若可能會對內容產生誤解就必須保留,甚至得再增加一些補充說明的詞語。
2、數目:由於心智圖法最重要理論之一原自語意學,因此每一線條上的關鍵詞,以一個詞語為原則,特別是在創意發想、工作計畫、問題分析等場合。只有整理文章筆記時,碰到書名、篇名、章節名稱、專有名詞、特定不可切割的概念等,才允許將二個以上詞語寫在同一線條上。對文章內容的重點筆記,仍盡量掌握一個語詞的原則,讓資料統整更具自由度與結構性。
(二)關鍵詞的校核
1、語義校核
語義校核的重點:一線一詞,名詞為主,動詞次之,輔助其他。
(1)校核詞性
維基百科原文
名詞(Noun,簡稱n.):是詞類的一種,屬于實詞,名詞表示人、事物、地點或抽象概念的名稱。
若選擇形容詞“厲害”作為思維導圖的關鍵詞,既有褒義,又有貶義,如果沒有上下語境,會給我們的表述帶來困擾。
而“知識”這樣的名詞,沒有褒貶也沒有情感色彩,無論出現在思維導圖的哪個分支層級上,都具有相當的穩定性。
句子是我們語言表達的基本單元,名詞和動詞是構成句子的基本單元,不難理解為什么首選名詞和動詞作為思維導圖的關鍵詞。
(2)校核關鍵詞的數量
除專有名詞、書名、成語、章節名、不可切割的概念等,最好只用一個詞語作為關鍵詞。
這樣在輸入類思維導圖應用(筆記、知識整理等)時,更有自由度和結構性,特別是運用思維導圖軟件來整理個人的知識體系時,單個詞語的關鍵詞會更有利于知識的更新和拓展。
用于輸出類的思維導圖應用時(規劃類、創意類、溝通類),可充分運用單個詞語的擴展性和聯想能力。
在漢語中,如果善用單個字也是非常不錯的思維訓練。例如:我們以“孫悟空”做關鍵詞,和以“孫”做關鍵詞,對比看看,會有什么不同。以下兩圖,并非內容完整的思維導圖,僅為說明關鍵詞數量的不同,自由度和發散性上的差異。
當我們寫下孫悟空這個專有名詞,就已經限定了,這張思維導圖所有內容,僅圍繞孫悟空這個人物來展開。
而我們只寫一個孫字時,“孫悟空”在我們這張思維導圖的第7層分支才會出現。
引用博贊先生的話做總結:“單個單詞”規則使你的每一個思維點擁有探索無限可能的機會。它解放了你的思想!
2、語法校核
語法的校核,重在查驗,從句子或思想歸納為詞語并重新排列后,是否保持了原意,或者說保真度如何。
關鍵詞的重新排列,是為了在概括信息的同時,還能準確地描述信息。這樣的概括和描述,既要準確反應原信息的內涵,也要避免讓閱讀者產生歧義。
在句子的轉換過程中,派生或變換詞不可避免。例如我們會把一篇文章中,大量形容一個人在情緒管理、意志控制、耐受挫折方面的形容詞,歸結為一個關鍵詞:情商。這樣的轉換過程,關鍵詞的校驗,不再是僅做出詞性和數目的判斷,更需要我們真正理解這些詞匯所代表的專業領域知識,知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順序排列變化時會產生的差異。
為了易于閱讀,幫助記憶及方便擴展,通常會超越原文,增加僅做分類的關鍵詞。
綜上所述,從語法上去校驗關鍵詞的提煉,考察的是我們的思維能力及專業知識素養。
三、為什么要先嚴格按照規則提取關鍵詞
博贊先生在《思維導圖使用手冊》一書中提到:
在許多東方古國許多東方古國,教書先生傳統上都是先讓新學生記住三個教導:“聽話”“合作”和“變化”。
博贊先生理解這三個教導分別對應一個特定的學習階段。
1、“聽話”是第一個階段:意思是,學生要模仿老師,只有在必須的時候才要求澄清疑問。別的任何問題只能記下來,到下個階段再問。
2、“合作”是第二個階段。這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識,開始通過提出合適問題的辦法來鞏固并整合信息。在這個階段,學生會協助老師分析和創造。
3、“變化”意味著徹底學習完老師教的一切東西以后,學生應該繼續大腦智力進化的過程,這樣才能表達對老師的敬意按這個方法,學生可以把先生的知識當作自己的起的起步平臺,并創造出新的洞察力和范式,成為下一代的老師。
博贊先生倡導學習和應用思維導圖,應效仿東方這一傳統方法,把思維導圖的學習和應用也分為三個階段:Accept(接受)、Apply(應用)和Adapt(改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中,將Adapt翻譯為“改編”,其實我更愿意將Adapt理解為適應和為我所用。)
最后,又回到Phoebe老師關于活用思維導圖的問答中,Phoebe老師也是在引導學生們踐行這一學習過程。
先嚴格按照思維導圖規則,經過大量的刻意練習,等到用單個關鍵詞來表述一段文字、一本書甚至一個知識領域,不用生拆硬拼,而成為你組織思想極自然的方式時,才算領悟了思維導圖的真正用法和用途。
至此,就到了能開發自己我思維導圖創造力的時候了。我們再談“改編”,再談“適應“和”為我所用”,也就有了根基和底氣。
四、【附錄】陳資壁Phoebe老師簡介
【陳資璧】Phoebe Chen
大家叫她Phoebe 老師,或是菲比、飛筆老師。Phoebe 是第一位獲得英國思維導圖博贊中心認證的思維導圖華人女性高級講師,是東尼· 博贊的學生?,F擔任思維導圖博贊亞洲總部的臺灣代表。
授課對象為企業、學校、政府機關及公開課程等;授課地區為中國大陸、臺灣,以及新加坡等華語地區
品思學習原文Phoebe老師,品思的第0號靈魂人物,在品思歸零,讓心中的夢想從心靈出發。學生心中最溫暖的老師,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沒關係」,具有典型的「天塌了也有高個兒頂著」那種陽光及樂觀。這樣的小太陽性格,卻也曾經為了工作壓力而陷入前所未有的焦慮與低潮中。
經常在成績單上出現「品學兼優」的Phoebe老師,從小到大的成績一直不需要父母操心,只是,進入職場後,工作上有太多學校沒有教的事要重新學習,要適應,龐大的工作壓力,讓Phoebe老師陷入職場的黑色隧道中。
直到學了心智圖Mind Map,開始了因為應用心智圖帶來的改變之旅。第一個改變是因為學會重點篩選,資訊整合快又精準,焦慮降低,工作績效提高了,接二連三的「變好」成了Phoebe老師職涯的轉捩點,「自己變好,不如大家一起變更好」
2004年,Phoebe老師赴英取得BLI英國博贊心智圖認證講師資格
2010年,再次進修取得ABLI心智圖認證進階講師資格。
2012年,第三次進修取得TLI英國心智圖思考應用認證講師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