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書語者》的解讀 --摘抄

[原創]我對《書語者》的解讀


讀了《書語者》,首先我知道了這本書寫的是美國的唐娜林·米勒老師親身經歷的事情。我覺得她要傳播一種信念,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每個學生養成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

這本書共分七章,前面有譯者序和作者自序,后面有后記和三個附錄以及一些好書的推薦索引,并且強調專門為中國孩子推薦。米勒老師雖說執教的是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和社會課,但我覺得她除了是一個超級書迷之外,還是一個研究者和傳播者。并不像她自己在自序里所說的那樣,不是專門研究閱讀的學者,只是一位教閱讀的老師,也沒有博士學位,可她所做出的貢獻要遠遠超越這些。米勒老師崇尚自由閱讀和獨立閱讀,通過自己的實踐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的辦法,比如:如何建立班級圖書館、閱讀要求的框架是怎樣的、如何建立閱讀工作坊、如何通過大聲朗讀介紹作者、怎樣引導學生寫書評等等……她還開玩笑的跟大家說“盡管把對你有用的好點子都‘偷’去吧。”哈哈,可見這是一個多么充滿幽默風趣而且毫無保留的老師呀!

米勒的經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第一章寫的是“再回首”,共分了5個小節。分別是如夢初醒、陷入迷茫、何去何從、踏上正途、在摸索中前行。通過了解我知道了米勒老師的童年幾乎是在埋頭讀書中度過的,她媽媽經常在上下班途中教她認識一些路標或者指示牌什么的,很快她就能自己讀書了。后來又認識了她的丈夫,也是個愛讀書的人,兩個人之間除了言語之外更多的交流就是書。米勒老師提到,她的媽媽就是她的世界,也是媽媽將閱讀帶進了這個世界。我覺得也許這位媽媽是無意中這么做的,但也由此說明媽媽在孩子最初的語言世界中承擔著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孩子對周圍新生事物的認識,媽媽足以能夠開啟孩子的智慧,為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米勒老師與兩個女兒的共讀時光,是她人生最美的回憶之一。對比我本人,實在慚愧多多,在女兒小時候很少陪伴她讀書,甚至連影子都找不到,是因為我不夠熱愛閱讀也沒有想起來,僅僅從經濟層面做出支持而已。記得有一天晚上我去查寢,看到上幼兒園的賢賢小朋友滿臉委屈在爸爸身邊坐著,我問這是啥情況呢?原來是賢賢鬧著要爸爸給她讀書,可是爸爸工作了一天已經很疲憊,嗓子疼的沒法讀。旁邊的軍營老師說要給她讀書,賢賢根本不接受,自然也不買我的帳,即使我平時和賢賢小朋友再熟悉也是沒用的。看來親子閱讀的價值對孩子來說,不是任何旁人能夠輕易取代的,因為親子閱讀包含了孩子的幸福和快樂。

米勒老師對書的閱讀和熱愛決定了她的生活,她接觸的朋友同屬于那種對書癡迷的類型。她甚至會打著手電筒在被子里看書,出門的時候和朋友們聊書,這是不是入魔了呢?米勒談到:閱讀既是認知的過程,也是情感的過程。我想應該指的就是“走心”吧,如果閱讀走不了心,讀了也是白讀。

第二章寫的是“每個人都是讀者”。分別是幾則發生在學生身上與讀書相關的案例、研究讀者的類型、學習的環境、以及學生調查問卷,我們也可以完全借鑒調查問卷(42到48頁),只要是對我們有幫助的。在米勒的教室里,學生可以自由的選書和讀書。她的學生可以興奮的抓起一本書,互相推薦,也向老師推薦,似乎一個瘋狂的股票交易大廳。不知道這是一種怎樣熱鬧的場景呢?剛開始,學生的閱讀體驗并不完全一致,所以被貼上了不同的標簽,比如沒有達到最低閱讀水平的“掙扎型讀者”和需要勤加督促才拿起一本書的“被動型讀者”,以及老師可以靠邊站的“地下型讀者”。我覺得自己可能比“掙扎型”稍微好那么一點點,正在努力。我非常認可米勒的“還學生本來的樣子”此種觀點,這樣做會使學生優勢更突出,劣勢不斷完善。

第三章“總有一個時間,總有一個地點”告訴我們,無論你認為自己有多忙,都必須找時間讀書,不然就選擇做一個無知的人。米勒老師用實際行動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她寫道:“書是飛機,是火車,是路。書是目的地,是旅程,是家。”也就是說無論她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出現,總離不了閱讀,她認為自己在書中找到了自己。她把這種期望強烈的給了自己的學生,但是孩子們要忙于足球訓練、童子軍活動、家庭作業和各種雜事等,看起來也并不很輕松,這種情況國外和國內應該是相通的,那么如何實現自由閱讀呢?米勒老師就從自己的課堂入手,她保證每節課上都給學生15分鐘的獨立閱讀時間,而且由剛開始的硬性規定到后來學生形成自覺的日常習慣。學生已經知道閱讀是老師期望的事情,就像是每天刷牙一樣正常。對比我們學校,每天都給孩子們固定的讀書時間,只要一到點兒,孩子們不用督促就知道該干什么了,這自然也是內化成了一種習慣,很好的良性循環。

我有些不理解的是,在54頁米勒老師說她每天要教兩個班的語文課和社會課,每班約兩個半小時。每天有語文課很正常,難道每天也都有社會課嗎?每班約兩個半小時,那加起來就是約5小時了,米勒怎么有如此超級好的精力呢?她一天上班幾小時呢?身體能吃得消嗎?他們的學生一天在校多長時間呢?我很好奇為什么每天都有社會課呢?是不是與他們的國情有關?米勒老師備課的首要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任何不符合這個目標的教學設計都不在她考慮范圍之內。另外,她訓練學生只要進入教室就拿起書讀,沒有分秒可以浪費的時間,她本人就是把所有零碎時間用來閱讀,不管到哪里都隨身帶本書。我相信讀的最多的學生,在其他方面也差不到哪兒去。關鍵是讀進去、深入讀、有想法,無形中一種龐大的力量就會聚集起來。

米勒的學生進到圖書館后也是好樣的,因為沒有人會閑逛,也沒有人扎堆聊天。而她同樣超級喜歡讀書的丈夫唐竟會在下班路上邊走邊看書,結果一不小心撞到了街邊的一棵書上。她的學生大多已經成為偷時間讀書的高手,比如在68頁給出了米勒的學生不同尋常的閱讀場所:淋浴間、空浴缸、床底下、雜貨店、衣柜里、屋頂上、樓梯上、把狗當枕頭、打開的汽車后備箱……是不是很可笑呢?

第四章談到了“閱讀的自由”。米勒告訴學生:總有一本書在等著你,如果覺得讀起來太難或者無聊,那就放下再選。不要因為選錯了書放慢了讀書的腳步,也不要覺得一本書只要開始讀了就必須讀完。她給學生推薦的書很廣泛,在80頁有記錄。她要求學生一年要讀40本書,可以是詩集、傳統文學、寫實小說、歷史小說、奇幻小說、科幻小說、懸疑小說、知識類、傳記等等。我想對于我來說,如果不是學校給我發書讀的話,我恐怕一輩子也不會想到要讀這些書,閱讀能力也不會提高這么快。在第101頁米勒老師提到了讀書筆記,其實就是想通過相互私語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相當于我們在書上寫下批注原因也在于此。

第五章是“言傳身教”。在第108頁寫到如果我們在學生離開學校時,依然沒能讓他們愛上閱讀,那么就是制造不讀書的成年人(這些學生將來會成為父母和老師)。我覺得雖然說的有點嚴重,但也有可能成為社會問題。如果不是天生的讀者,那就需要后天培養。父母和老師同樣都是引領者,要在學生面前樹立一個閱讀的榜樣。在第115頁提到了成年人應該讀童書,我覺得是親子閱讀的話還行,因為感覺不一樣;如果做不到親子閱讀,可能就不太想讀了。而對于老師來說,你應該是教室里閱讀能力最強、最資深的讀者。如果每天都懷著對閱讀的熱愛站在學生面前,就一定要激勵學生去做這件事情。

第六章是“斬斷束縛”。讀完之后給我的感覺是不要做任何無效的閱讀,全班共讀一本書是不可取的做法,可以朗讀給學生聽或者分享閱讀;不要讓與閱讀無關的活動占領課堂,也不要講太多文學概念和技巧;是教讀者,而不是教書本。在很多課堂上不能是無休止的練習加死記硬背,因為這是在教怎么考試。我認為我們學校存在這種弊端的的可能性不太大。米勒老師正是發現了這一特點從而放棄了讀書報告和正式的讀書分享會,采用兩個替代做法就是圖書推介和圖書評論,也就是為書做廣告和指導學生寫書評,這樣做等于學生又上升了一個臺階。

第七章“放手”。這一章給我的感覺是:米勒老師與學生共同走過的路,讓她找回自己也找回了一直以來對閱讀的理解。她這樣表達對學生的愛-------把書放到他們手里,觀察學生是怎樣的人,并留意他們的喜怒哀樂。她希望書能成為她生命中永久的延續,如果學生在這一年之后,記得曾經讀過很多書,將心滿意足。這是米勒老師發自內心的感慨,她給每個學生成為讀者的機會,放手讓學生熱愛并堅持去讀,毫無保留的傳播給學生受益一生的寶貴經驗。從這點初衷跟同樣的美國教育家雷夫·艾斯奎斯很相似,他們都是我們很好的榜樣!

此書的后記是美國德克薩斯州,凱勒市三一草原小學的校長羅恩·邁爾斯博士寫的。他對米勒老師所做的一切給出了極大的肯定,他說自己的責任就是去創造一種適宜的教學環境,找到有同樣信念的老師,讓閱讀給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飛向校園之外更廣闊的天地。羅恩校長堅信:閱讀不只是一個分數,更是一種社會責任、一種無論在校內還是校外都應擔起的責任,所有的學生都應是讀者而非考試的機器。在米勒的課堂上已經很好的驗證這一點:閱讀是一切的基礎。

結束語:為了孩子,我們不能沉默。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