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看《Blake Mirror 》,看得很慢,幾十分鐘的影片之后只有震撼。
編劇Charlie Brooker在《衛報》的訪談里說,
The "black mirror" of the title is the one you'll find on every wall, on every desk, in the palm of every hand: the cold, shiny screen of a TV, a monitor, a smartphone.
我是一個喜歡刷劇的人,一口氣看一季的連續劇很開心,特別是周更的連續劇。可我真正開始看黑鏡,卻做不到,劇情細節刻畫真實的讓人抓狂,也諷刺得讓人心寒。我喜歡看大快人心的英雄打怪劇,我喜歡看少女心爆棚的瑪麗蘇顏值劇,也喜歡看碾壓智商的犯罪破案劇。看完后心情都會變好。
可《黑鏡》不一樣。相對于英劇,美劇的娛樂性顯然更強,不管是場景特效還是演員的演技,美式劇情更容易讓人著迷。所以直到黑鏡(11年第一集播出)的第三季在兩年后被美國Netflix接手回歸,很給力,有了更多的劇迷,同時前兩季英劇充滿文學氣息的創作收獲了更多的支持者。
為什么這么受歡迎,我覺得它是黑暗系的寫實片,當然夸張了科技,或者說某種程度上丑化了人性,而社交網絡或是科技出過不少丑聞,細思極恐。
爆炸性新聞熱點也是不定時出現,網絡信息輿論一片嘩然,有旁觀的人,有蹭(抓)熱點博眼球的人,有站在道德制高點發表圣母言論的人,有自帶光環秀智商下限來搞笑的人,有想要成為理性先知卻被早期披露的所謂事實帶坑里的人。可是,卻找不到一個真正的該承擔所有罪責的壞人,旁觀者會為感動會流淚,博眼球者是傳播新聞事實的主力軍,圣母言論者的只是希望不要有那么多人被輿論欺騙利用。
這是科技厭惡者的將悲觀情緒呈現在放大鏡下,將走入歧途的人性扭曲定格在屏幕。我們都希望現在或是未來不會“娛樂至死”,信息爆炸的今天,黑科技進一步融入生活的明天,我相信人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