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瑯琊令之書生意氣 | 提筆為刀
原文作者:故事不用酒
本期判官:戎兵
本人承諾評文的客觀性,并堅持站在作者和讀者的立場,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原文。以下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覺得在理可以接納,覺得不在理歡迎來辯。
原文概要:當朝時局混亂,前文官之首左相年老將死,顧十九臨危受命繼任左相一職,為對抗武將之首右相,撥亂反正,維護朝綱。但最后功虧一簣,右相兵變成功,把持朝堂,而顧十九自殺殉國。
首先,讀完第一感覺是文章有家國情懷,遠離了江湖的利益紛爭,展現(xiàn)了仁者的為國為民。立意高遠,值得一贊。
武將守國門,文臣死社稷,本就是國家精神。然而,國家始終是皇帝一家的,那么,當皇帝擾亂了國家秩序,導致生靈涂炭,為人臣者該如何自處?
前左相是力圖匡扶,且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顧十九也是兢兢業(yè)業(yè),試圖挽救。右相則是妄圖變革,改天換地。事情談不上對錯,顧十九得知一切無法挽回時,選擇殉國殉道。
不過我不是來捧場的,我是來砸場的。立意拋開,下面說說我對本章本身的意見。
一、謚號的議定是一件大事,不可能人死時當即宣布,要走很多程序,也需要在朝堂公布。文中顯得倉促。
例子:當夜,左相林楓病逝,享年93歲。謚號“文定”
二、正直有道的文人有風骨,這個毋庸置疑,但是風骨始終是風骨,是一種氣質,一種魅力,是精神上的,不會有實質殺傷力。文中顧十九憑著一身浩然之氣就能殺掉武將之首右相,這有點串文了,跑玄幻去了。
例子:顧十九緩緩走近袁月明,兩個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雖然顧十九只是一柔弱書生,但袁月明卻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壓力和殺氣,他的手不自覺的放在了腰間寶劍上。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袁月明大駭,卻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動彈不得。一股無形的力量狠狠壓制住袁月明的動作。
“在下知曉袁相武藝高強,可我輩文人殺人不過提筆之力,袁相此時定能體會得到這種力量。”
袁月明喉嚨微動,咽下一口吐沫。他緊張的看著顧十九,顧十九的手中并沒有筆。
顧十九邁步走下臺階,隨著他抬腳離去,袁月明逐漸恢復了對身體的控制。
三、顧十九三十三歲受托付當上左相,撇開皇帝的意見不談,他昏庸;撇開其他文臣的意見不談,他們信任前左相和顧十九;那右相等武將就不會搗亂?他們的實力更強大吧?接著,顧十九何德何能?狀元身份不能代表一切,前左相托付也不一定管用,年齡是硬傷,資歷不夠。當然,或許是實在沒人堪用了,但文中沒有一處交待。
例子:顧十九享年33歲,謚“忠武”
四、文中開頭便說當朝百年三代來皆是重武輕文,是為窮兵黷武擴張勢力,還是為不遺余力求自保?軍事力量又如何?結尾又說近十年來邊境不穩(wěn),鄰國多次滋事騷擾,若不是邊關將士拼死抵抗,早已國破家亡。發(fā)展百年的軍事力量哪去了?都在京畿?都在皇帝手里?那右相何來力量叛殺皇帝?總的來說,這個伏筆、這條暗線沒有安排好,不合理。
五、描寫不夠,通篇只是簡單的講了一個故事,一個有情懷帶點傷感的故事。感染力不夠,說服力不夠,劇情單薄。突然想到南唐后主李煜的一句詞來形容: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蛟S作者是想讓讀者自己體會吧,畢竟很多情感是經不起描寫的,但是我想作者應該能做的更好,不過放棄了。
想不想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寫作水平?想不想得到更多人的關注?想不想獲得針對性地提高和收獲呢?武俠江湖專題暨社群評文團,會“不擇手段”地幫助你!
本評文為武俠江湖專題活動,有意者請將文章分別投入武俠江湖專題及其子專題武俠江湖之勇氣咖,注意看投稿標準。一經收錄,屆時會組織專人評點,并邀你圍觀。想加入武俠江湖專題社群的朋友們,主編冷眼觀史在這等你來撩哦。
專題:武俠江湖——武俠江湖專題之勇氣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