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士為知己者死,諸位首先想到的會是誰?
有人可能會想起豫讓。豫讓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智瑤的門客。公元前475年,因為趙氏拒絕獻出封地,智瑤乃聯合魏氏、韓氏二家共同征討趙氏,發動了晉陽之戰。公元前453年,趙襄子派人向魏、韓陳說利害,魏氏、韓氏臨陣反戈,聯合趙氏反攻智氏,智瑤被趙襄子擒殺,頭顱被制成酒器,智氏就此衰落。
智瑤死后,豫讓為了替智瑤報仇,不惜漆身為癩,吞炭為啞,屢次謀刺趙襄子,但每次都只差臨門一腳。最后一次,豫讓刺殺未遂,為趙襄子的衛士所捕,罪當處死。臨死前,豫讓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后伏劍自殺。
在豫讓謀刺趙襄子之前,有人曾勸豫讓說,智瑤已死,智家已滅,你何苦要這樣做呢?
豫讓說:“夫國士畜我者,我亦國士事之。”又說:“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
豫讓為主報仇,被視為義士,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典型人物。西漢初年的義士貫高,其行為有點類似于豫讓。
公元前200年,即漢高祖七年,劉邦路過外黃,住在趙王張敖家中。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對劉邦執子婿之禮,甚恭。不料,張敖這么做,不僅得不到劉邦的歡心,反而遭到劉邦辱罵。
趙國國相貫高等人認為劉邦對張敖傲慢無禮,欺人太甚,于是便瞞著張敖,私自圖謀刺殺劉邦,為張敖出氣。結果刺殺未遂,被告而事發。參與刺殺劉邦行動的人都認為自身罪責難逃,紛紛準備自殺。
貫高阻止他們說:“如今這事,大王確實沒有參予,卻要一塊被逮捕;你們都死了,誰替大王辯白沒有反叛之意呢!”于是,貫高等人都被逮捕了。
廷尉嚴刑拷打,把貫高虐得體無完膚,要他承認趙王張敖也參與了刺殺劉邦的圖謀,但貫高始終只有一句話:“只有我們這些人參予,趙王確實不知。” 除此之外再無二話。
后來經過多方查實,真相大白,劉邦赦免了趙王張敖。對于貫高的義氣,劉邦很是欣賞,也赦免了他,還特地派人去告知貫高,趙王已無罪釋放。貫高得知趙王張敖無罪,這才咬舌自盡。
豫讓、貫高都是義士,但他們的行為相較于田橫的那五百門客,在場面上似乎還不夠震撼人心。
田橫是秦漢時期的齊國人,一生抗暴秦、反項羽、稱齊王……也曾做過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劉邦統一天下后,田橫率領自己的門客躲到海島去,但劉邦仍然不放心,一再要求田橫必須到朝廷報到,否則就要出兵攻打。
田橫無奈,于公元前202年帶著兩名門客前往洛陽。在距離洛陽只有三十里某處驛站,田橫下車沐浴后,割斷脖子,自殺而死。他的兩個門客把田橫的頭顱割下,送給劉邦。
劉邦既震驚又欽佩,準備留那兩個門客在朝為官,不料那兩個門客在埋葬田橫后,便在墓旁自殺了。留在孤島上的那五百門客,聽到田橫自殺的消息,也全部自殺。
田橫與五百門客的自殺,震撼了無數人的心。司馬遷就曾飽含深情地感嘆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山東沿海有個小島,名叫田橫島,就是為了紀念田橫及其門客而特意命名的。
不過,要說中國歷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忠義行為,當屬太平天國天京陷落時所發生的一幕。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十六歲的幼主洪天貴福即位。7月19日,湘軍挖地道用火藥炸塌天京城墻,沖入城內。李秀成把自己的駿馬贈給幼主洪天貴福,掩護其突圍出城,后又督兵與湘軍巷戰三天三夜,力盡被擒,天京陷落。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后期最杰出的將領,有國士之風,智勇過人,且有大度,知人善任,仁愛馭下,關心百姓疾苦,深得軍民之心。之前,李秀成退出蘇州,蘇州民眾莫不痛哭流涕;現在,天京陷落,城中十余萬軍民感念李秀成之恩情,竟也無一人向湘軍投降。
梁啟超先生在《李鴻章傳》中提及此事,贊嘆說:“金陵城中十余萬人,無一降著,以視田橫之客五百人,其志同,其事同,而魄力之大,又百倍之,此有史以來戰爭之結局所未曾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