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熱的日劇《賢者之愛》以隱忍、暗黑、畸戀引起討論聲一片。對筆者而言最引發感觸的是女二號對于女一號的無比羨慕發展至變態掠奪,甚至不惜用年輕的身體勾引女一的父親……她其實想要父愛,但她運用了女性的本能、直覺和男性的弱點……最終女一號的父親作為一個知名的文人無法接受自己的道德淪陷以及女兒的不可原諒,選擇遁世……這不是故事的全部,冰山一角而已,我不由得想到張愛玲的一個短篇《心經》。
《心經》里的女主有強烈的戀父情結,也善于運用女性的嬌媚蠱惑父親,同時用女性的本能排斥母親,父親在情欲、親情和倫理間舉步維艱,最終選擇了女主的同學(窮人家的女孩)作為二奶包養起來……女主始料未及,悲痛欲絕,這時候陪在她身邊安慰她的竟然是她的母親……父親經不起青春美好的異性身體的撩撥,最終在肉欲和倫理間找到了平衡,而最失衡的還是女主,有點自作孽不可活的意思。
《母愛的羈絆》中說到,母親會無意識的嫉妒女兒,《心經》告訴我們女兒也會本能的排斥母親,極端的性資源的缺乏也許就顧不上倫理和親情了,不一定是物質層面的短缺,心理層面的枯竭是更大的心病導致扭曲。
同樣著名的戀情還有納博科夫的《洛麗塔》,與前兩者不同的是前兩者“大叔”被動的接受年輕的性誘惑,而后不自主的被吸引動情,而《洛麗塔》則是男主主動的欣賞、沉淪于青春的未央之美……相似的故事還有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那個故事更純潔,男主更大義凌然……
回頭看《賢者之愛》中的女二號的所言所行實在是令人討厭到極點,但最可悲的亦是她自己,沒有任何人愛她包括她自己,她唯一的執念在于成為女一從而獲得愛和被愛,她以為搶走女一的一切,她就會成為女一,事實上她永恒的失去了愛和被愛的能力,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
這對所謂的閨蜜對應最近的電影《七月與安生》又是另一種情形,安生和七月是相愛的,區別是安生更愛七月,她說:“讓我在佳明和你中間選擇,我肯定是選你的呀……”這句話太動人了。而七月始終最愛自己,超過愛安生,為了佳明她選擇讓安生離去,也超過愛佳明,她說她無法容忍不夠愛她的人做她的丈夫……
人就是這樣,有些最愛自己,有些更愛對方,更愛對方的往往更勇敢些。
男男女女,父輩子輩,青春暮年,情欲倫理,彼此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