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新課
(師依次課件出示:)
師:小朋友,你們認識它們嗎?
生l:日。
(師課件出示:日)
生2:山。
(師課件出示:山)
生3:目。
(師課件出示:目)
師:小朋友,象形字是一幅圖,也是一個字。
(師課件出示:??)
師:這個字,你們還認識嗎?
生:雀。
(師課件出示:雀)
師:小朋友,“雀”字的部首是“隹”,表示“鳥”。這樣的字還有很多,想一想還有哪些字也藏著這個部首呀?
生:鷹、雕。
生:雁、難。
(師課件出示:鸛雀)
師:(出示“鸛雀”圖)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
師:來,跟老師讀讀這個詞語。
生(齊讀):鸛雀。
(師在“鸛雀”旁邊出示“樓”字)
師:跟老師再來讀讀這個詞。
生(齊讀):鸛雀樓。
師:(出示“鸛雀樓”圖片)“鸛雀樓”在山西省永濟市,這座樓有三層,前可望中條山,下可瞰黃河,因常有鸛雀停留,所以人們稱這座樓為鸛雀樓。(講完后粘貼在黑板上)
師: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座樓的名字吧。
生(齊讀):鸛雀樓。
師:小朋友,你有什么好方法記住這個“樓”字?
生:“數”去掉反文旁,左邊加個木字旁。
師:真棒!你采用了換一換的方法來幫助記憶,這是一個識記字形的好方法。
師:“樓”是個形聲字,右半部分(課件將“婁”變紅)也讀“lou”,左半部分的木字旁告訴我們什么呀?
生:那時候的房子是用木頭建造的。
師:寫“樓”字的時候右下方“女”字的橫要長,托住上面的“米”,使整個字平穩。(師范寫,生跟著書空。)
(生在《習字冊》上練習書寫“樓”字。寫完后,師打開投影進行點評。)
二、解詩題
師:今天,一首唐詩來自1200多年前,來到大家面前,她就是《登鸛雀樓》這首詩。齊讀課題。
(生齊讀)
師:面對這首詩的題目“登鸛雀樓”,你可以提出問題嗎?
預設:
生1:誰登上了鸛雀樓?
生2:登上鸛雀樓會看到什么?
生3:登鸛雀樓會想到什么?
師:我們來一起思考來第一問題,小朋友,你知道是誰登鸛雀樓嗎?
三、知詩人
生:作者。
師:作者是誰?
生:王之渙。
師: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王之渙嗎?此時大屏幕出現王之渙的圖片,隨著學生介紹,出示王之渙的相關內容(指名學生介紹)
師(補充):王之渙是唐代著名詩人,一生寫了很多好詩,我們將來還會學習他寫的其他的詩。哎,到現在為止,我們就回答了第一個問題了,好棒呀!
其實,在古代,有好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然而,王之渙這一登不要緊,成就一座千古名樓,使得”鸛雀樓“成為我國四大明樓之一;詩人這一登不要緊,寫了一首萬古流傳的詩歌這首詩歌就是-----《登鸛雀樓》。
四、讀詩句
一讀:要求:讀準字音
師:接下來,請小朋友趕緊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吧。(課件出示要求:一讀古詩,讀準字音。)
(生自由練習朗讀古詩)
師:這些生字你會讀了嗎?(課件出示帶拼音的字:雀、樓、依、盡、入、欲、窮、更)
(生1讀)
師:“更”字后鼻音讀得很到位。誰再來?
(生2讀)
師:真棒!讀得又正確又響亮。
師:老師把生字調整了一下順序,我們來開火車讀吧。
(生開火車讀)
師:(課件出示五色花瓣)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五色花瓣”里的生字,讀完可是有驚喜的哦!
(師逐個出示“五色花瓣”里的生字,全班齊讀。)
師:小朋友,讀準了這些生字的字音,你能再把這首古詩好好讀讀嗎?(課件出示要求:二讀古詩,試著讀出停頓。)
二讀古詩,試著讀出停頓。
(生再次自由練習朗讀古詩)
師:小朋友們讀得這么認真,這么投入,到底讀得怎樣,我們來檢查一下朗讀情況吧,要試著讀出停頓哦。
師:誰來讀讀第一、第二兩句?
生1: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
師:不錯,每個字的字音都讀準了。
生2: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
師:你看他朗讀時停頓掌握得多好,我們一起學他的樣子來讀讀吧。
(生齊讀)
師:誰來讀讀第三、第四兩句?
生l: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讀得非常流利,真棒!
生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這個小朋友停頓也讀得非常準確,我們也來學著他的樣子一起瀆讀吧。
(生齊讀)
師:到現在,老師相信我們每一個小朋友都讀準了字音,讀好了停頓。現在,馬老師和你們配合讀這首古詩,注意,合作愉快喲!
三讀古詩,合作讀
師:白日? 生:依山盡,
師:黃河? 生:入海流。
師:欲窮? 生:千里目,
師:更上? 生:一層樓。
生生互動:男女生合作,一個朗讀最好的和大家合作!
在你們課下也可以和小朋友一起這樣來玩游戲讀詩歌呢。
五、明詩意
大家也累了,閉上眼睛休息一會,來欣賞一段優美的樂曲,邊聽邊想像我描繪的畫面。(學生閉上眼睛,在優美的古箏曲中,隨老師的提示進行想象畫面。)
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他欣賞到了壯麗的景色,夕陽西下、群山起伏、黃河奔騰。
四讀古詩找景物
請大家睜開眼睛,讓我們再次朗讀詩歌,邊讀邊思考,詩人登上鸛雀樓所看到怎樣的景色?請同學們先自己獨立思考,然后合同座位的同學交流交流,并且在詩中圈出來。
誰愿意到黑板上來圈出來?
(注意:上來的同學問問大家,還有補充嗎?)
師: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白日、山、黃河。
邊說邊畫“群山”。關于“群山”你們有詞語可以交流嗎?
拿出太陽圖片,孩子們這是什么?
生:太陽。
師:詩中說是?
生:白日!
師:王之渙什么時候登上了鸛雀樓?
生:傍晚!太陽快落山了。
生:傍晚,快要下山的太陽。關于夕陽時的太陽,你有詞語要分享嗎?我們用接力法吧!
“花兒朵朵”來吧!
(師貼太陽圖片)
師:老師把太陽貼在這個地方(離群山較遠),對嗎?
生:不對。
師:那應該貼在哪里呢?
生:貼得盡量靠近群山。
師:詩中哪一個字告訴我們太陽靠近群山?
生:依。
師: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這里的“依”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靠著、緊挨著。
師:“白日”正緊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直到完全落下去,一點也看不見(拿掉太陽圖片)。太陽去哪兒了?
生:完全落下去了,看不見了。
師:哪個字告訴你“太陽完全落下去了,看不見了”?
生:盡。
師:真棒!現在,你能完成這個填空嗎?(出示:夕陽________,________。)
生:夕陽緊挨著群山慢慢地往下落,最后完全看不見了。
師:太陽是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所以“依山盡”要讀得慢一點。你能試著把這個畫面讀出來嗎?
生:白日依山盡。
師:聽了你的朗讀,老師仿佛看見太陽正靠著群山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生齊讀)
師:你們讀得真好。詩人看到了落日,還看到了什么呀?請小朋友自己讀讀第二句。
(生讀第二句)
師:鸛雀樓就坐落在黃河邊。你見過黃河嗎?你腦海中的黃河是怎樣的?
生1:黃河的水黃黃的。
生2:黃河是波濤洶涌的。
那位同學還愿意分享你積累的黃河的四字詞語?
師:你們的課外知識真豐富,老師也給你們看幾張黃河的圖片。(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通過圖片感受黃河。)
師:看了這幾張圖片,你們在腦海中又涌現了哪些詞語?
生1:奔騰不息。
生2:波濤洶涌。
師:真棒!我們一起來把這些詞語讀讀吧。
(生讀)
師:現在,你能說一說是什么樣的黃河嗎?
生l:奔騰不息的黃河。
生2:波濤洶涌的黃河。
師:黃河一瀉千里,那么壯觀,氣勢磅礴!黃河水滾滾向東流到哪里呀?
生:黃河水滾滾向東流入大海。
師:“入海流”就是——
生:流人海。
師:那你現在知道“黃河入海流”的意思了嗎?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嗎?(出示:_______的黃河_______。)
生1: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最終流入大海。)
生2:波濤洶涌的黃河水向東流入大海。
師:奔騰不息、波濤洶涌的黃河水滾滾流入大海,多么壯觀呀!你能把這種壯觀的景象讀出來嗎?
生1:黃河入海流。
師:黃河水真是滔滔不絕啊!
生2:黃河入海流。
師:這一景象真是壯觀呀!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生齊讀)
師:小朋友們,我們跟隨詩人王之渙看到了落日,看到了奔騰不息的黃河。現在,你們能試著把詩中描寫的景色通過你的朗讀表達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師:這些正是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所看到的景色。(板書:所見)
師:此時此刻,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這樣壯觀的景象,他想到了什么呢?(板書:所想)誰來讀讀后兩句?
2.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指名讀第三、第四兩句)
師:這里有個生字“欲”,誰來讀讀?
(指名讀)
師:要記住這個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嗎?
生:左邊是個“谷”,右邊是個“欠”。
師:用熟字加一加也是一個記住生字的好方法。
師:“欲”字左右等寬,左邊“谷”的第四筆捺變成點,因為我們人講究謙讓,漢字也講究避讓。(師范寫,生跟著書空。)
師:現在,請你再讀讀上下句,猜猜看,這個“欲”字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想要。
(師課件出示:想要)
師:詩人王之渙想要干什么?
生:詩人王之渙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師:你從哪里知道詩人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呢?
生:千里目。
師: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千里目”就是指很遠很遠的地方。“目”就是——(生:眼睛,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詩人說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再怎樣?(師手勢加以引導:再登上一層樓。)
師:你能給“更”換一個字嗎? 生:再。 師:“更上一層樓”就是說什么?
生:再登上一層樓。
師:現在你們明白第三、第四兩句的意思了嗎?誰來說給大家聽聽?用上下面的填空。(出示:想要________)
生: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師:學到現在,我們讀懂了這首詩的意思。(出示卡片“明詩意”,粘貼在“讀詩句”下方。)
六、悟詩理
師:詩人再登上一層樓,可能會看到什么?(指名說)
師:再高一點呢,猜猜看,詩人可能又會看到什么呀?(指名說)
師:詩人說“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層樓”到底是什么意思呀?
生:如果再登上一層樓,肯定能看得更遠。
師:詩人這樣說,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呀?
生:站得越高,看得越遠。
師:小朋友說得真棒!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嗎?只有站得______,才能看得_______。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師:學到現在,我們讀懂了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出示卡片“悟詩理”,粘貼在“明詩意”下方。)
七、誦讀總結
五讀古詩讀出韻味
師:想不想和馬老師再來合作一把?
生:想!
師:模仿老師的語氣來讀!
我讀第一一句,你們第二句,以此類推,聽懂了嗎?
師:我們班上誰的朗讀最棒呀?你愿意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
師:讀得太棒了!還有誰也想讀?這么多同學想讀,那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吧。
(生齊讀古詩)
師:現在,你能夠看著畫面來回想一下詩句嗎?
(生自由練習背誦)
師:誰愿意來把這首古詩背給大家聽一聽?(指名背誦)
師:現在,讓我們學著他的樣子,一起來背一背古詩,記著要背出古詩的韻味兒來。可以加上動作喲!
(生齊背古詩)
八、回頭看問題
九、教學生字
師:同學們學得非常認真,現在還要學幾個生字,看看你們能不能學好。(課件出示生字:依、盡)
師:誰來說說這三個字有什么共同點?
生:最后一筆都是捺。
師:(范寫“依”)“依”的最后一筆捺要注意“捺不落地”,捺不能到最下面。
師:(范寫“盡”)“入”的捺要從左半格寫到右半格,要寫得長而舒展。
(音樂起,生練習書寫,寫完后進行點評。)
師: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