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離公司比較遠,所以常常利用坐車的時間刷一些干貨。
今天早上讀了幾頁黃有璨的《運營之光》,學到了運營的三個“底層邏輯”;然后讀了古典老師微信推送的、也是黃有璨寫的文章,講了一些運營的思維模式,頓時感覺收獲滿滿、馬上就可以開啟運營的“新篇章”。
但是,下車之后,我發現自己把剛才讀的內容都忘光了,只記得黃有璨馬上要開一節直播課程......
到了公司,一頭扎在工作中,該干嘛還是干嘛,完全不記得今天早上學了什么。
《運營之光》是一本好書,古典老師推送的文章也有很多干貨;那問題出在哪里呢?
我覺得,應該是我學習的姿勢不對。
如果我讀完干貨之后,沒有沉浸在“又學到東西”的快感中、而是把運營的三個邏輯都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試一遍,效果絕對會大不一樣。
“知道”和“掌握”是兩種不同的層次。前者是存儲在大腦里的信息,后者卻是融入了實踐的經驗。
黃有璨在書中提到了三個邏輯:
1.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度
2.對用戶的高度感知力
3.更加有打動力的文案
我讀了之后,覺得“黃老師說的真棒!”但這對我技能的提升沒什么卵用,因為我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
如果我順著這三條去思考:自己有沒有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度?有沒有感知力?如何才能提高?
然后寫下我準備做的事情。一星期后,再來復盤,看看自己做到沒有。這樣就會更加有效。
雖然這會有點兒“浪費時間”。
這就像我們學習微課一樣:想趕時間,不做作業,覺得以后抽時間寫作業都來得及,先把課程刷完;這邊課程結束,新的課程又來了。
然后我們會不自覺地把“學過微課的數量”當作衡量標準,覺得自己很努力。其實,這和我們的目的:提高工作能力,完全是“南轅北轍”——在錯誤的方向,越努力、離目標就越遠。
一本好書、一門好課程,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練習”;不知道怎么開始練習?不妨先從“寫作業”開始。
沒有作業的課程,肯定是有問題的。它能讓你爽、卻不能讓你進步。
就像你肯定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去一所沒有作業的學校念書一樣(嗯,說實話,有這樣的學校我倒是很愿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