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彼得德魯克,實在是仰慕已久,在許多書中聽說過他的故事,更在“得到”聽人講過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但是真正自己捧起書來讀,感受還是不一樣的。
作者寫這部書的目的很簡單,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而卓有成效是可以訓練的。作者指的管理者,不是職務上的,他認為每一個知識工作者都是一個管理者。而對卓有成效的訓練,我認為就是培養好的習慣。那么,我們如何訓練自己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
第一、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我們都聽過“時間銀行”的故事吧?每天我們的帳戶都會有86400秒,清晨到來黃昏消失。這樣珍貴的時間,我們應該使用呢?
彼得德魯克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記錄時間,看看一天中你的時間都用于什么。然后在此基礎上,分析你的時間,看看哪些浪費了,哪些是有益的,最后合理安排,一定給重要的事留下充足的時間。自2月25日開始記錄日程后,我已經堅持了60天了,真的是不記不知道自己的浪費,因為記錄我對待自己的時間更加謹慎了。減掉工作和睡覺的時間,我們每天能控制的就是28800秒,這8個小時才是決定我們能否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時刻。從前,它們基本被荒廢。現在每天聽書一個小時,陪兒子三個小時,看書寫作一個小時,我至少利用了一半了。雖然這離彼得德魯克所說的卓有成效還很遠,但我相信堅持的力量。
第二、要善于發現自己和他人的長處。
這就如同“皮革馬利翁”效應,發現自己的長處,然后強化,使長處更長,優點更優。對自己如此,對他人也要如此。大到一個公司,小到一個家庭,找優點比挑缺點的效果更佳。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實施起來卻很困難。因為我們都習慣了挑錯,不是嗎?“快點,你又晚了!怎么總這么磨磨蹭蹭?”“作業寫完了嗎?能快點嘛?”“今天吃什么?唉,又是老三樣!”
熟悉吧,這樣的對話有助于改進嗎?顯然是否定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我們固化的思維模式。假如想要促進事情的發展,達到良性循環,就要努力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比如,依然是日常對話,可以這樣處理:今天比昨天早了一分鐘,有進步,繼續保持。
作業沒寫完:你作業雖然寫的慢,但是質量不錯,若能再快一些就更好啦!
晚飯不和胃口:這個菜清炒不錯,如果嘗試一下加點肉是不是更棒?
如果每天能發現一點點的進步,得到改善的機會是不是大一些?
第三、要事第一。
想要做到“要事第一”,就應明確“要事”是什么。我認為對于自我管理,你的優勢就是要事。如果你喜愛讀書,就不要用工作太忙的借口來拖延;如果你愛好寫作,就不要總是等到有時間;如果你期待好身材,就應該馬上邁開腿。要事,就是對自己一生發展最重要的事,請把它們放在第一位。
好啦,現在就開始你的訓練吧!
簡寶玉寫作群日更打卡第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