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公公拿了滿滿一鍋剛剛做好的筍干燒肉過來,肥瘦正好的五花肉切成薄片的筍干,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饞得我直接拿手捏了兩塊筍干往嘴里送。這筍干燒肉啊,就是筍干比肉好吃,而且越煮越入味,等到肉都化了,那筍干的味道更是絕。
公公說,今年的筍干他一個月前就已經買好了,挑了肥厚又嫩又清白的幾個,十天前就開始準備了。泡水,換水,水煮,切片,再泡,等到可以煮了,至少要一個星期。然后買回五花肉,過水,加入料酒生抽老抽糖等最普通的幾種調料,大火燒開小火慢燉,燉上幾個小時,才入味。
一鍋筍干燒肉,是年的打開方式,公公每一年都會負責這道菜。煮上一大鍋,吃的時候熱一熱,可以吃到元宵節(jié)。
要問我們過年必須要吃的一道菜是什么?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說是筍干燒肉。在我們小城人家的餐桌上,老筍干燒肉是必不可少的菜肴。軟爛的肥肉,吸滿了油水的筍干,這是“個性”迥異的兩種食材,但筍干吸收了肥肉的油膩,肥肉彌補了筍干的干澀,經過長時間燉煮,肉塊入口即化,筍干依然保持著嚼勁,從而整道菜鮮香撲鼻,可以說是年菜的靈魂。
購置年貨,第一個總是會先買筍干。俗語說:“一亂不亂,先買筍干。”是因為筍干可以儲存較長時間,也是因為燒筍干在燒前要先浸泡,而且浸泡的時間比較長,如果想趕在吃年夜飯的時候吃到鮮美的筍干燒肉,就需要提前購買與浸泡。老筍干首先需要在水里泡軟,最好是用淘米水泡,這樣泡出來的筍干特別白嫩。泡筍干需要好幾天,一是為了除去上面的灰塵,更主要的是為了讓筍干軟化,這樣燒肉時才能入味,吃起來口感也更好,用我們本地話來說,這叫“發(fā)”老筍干。中間還要不斷換水,這樣反復多次。
老筍干是切成薄而細的筍干絲,或者與筍干紋理交叉斜切成片的。燒的時候先將油倒入鍋中,等油沸了再把預先準備好的肥豬肉放進油鍋里,倒入料酒、醬油,并放入少許糖,旺火翻炒,給肉上色,然后再將切好的筍干全部倒入鍋中,一起翻炒,最后加水和鹽,蓋上鍋蓋繼續(xù)燜燒。這樣燒出來的筍干燒肉,色澤鮮艷,油而不膩,香味十足。
臘八過后,很多人家就開始燒筍干燒肉,就意味著要過年了,在灶上燒滿滿一大鍋筍干燒肉,這道菜能從年頭吃到年尾,每次吃之前都再燒一下,越燒越入味,往往等到最好吃的時候,一大鍋筍干燒肉也就見底了。吃老筍干燒肉既是傳統(tǒng)風俗,又能討個口彩,因此總歸是受歡迎的,大家都求來年“節(jié)節(jié)高”。
從竹子到筍干,是怎樣的一個漫長的過程呢?《舌尖上的味道》里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筍干,就是這樣的一種味道。
竹筍的保鮮期較短,放置時間長了就失了它原有的鮮嫩。所以,當竹林的筍瘋長的時候,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做成筍干。
一斤筍干大概要用鮮筍十斤,歷時七到十天。所以每一根筍干,都表達了最真摯的愛意。
雖然制作筍干耗時耗工耗料,但這種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余,也曾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
只有精心的制作,才能獲得好的回報。而不同人燒制的筍干燒肉即使是相同的做法也會有不同的味道,奶奶和媽媽的筍干燒肉是一種味道,已經融入我心深處的味道,吃一口就會分辨出來。公公的筍干燒肉是另一種味道,是我慢慢才熟悉了的一種味道。別人家餐桌上的是一種味道,也有一種暖意。酒店的筍干燒肉就是一種快餐的味道。大概是因為前三種都是用心熬制出來的,有愛的味道在吧。
所以,當一鍋美味的筍干燒肉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請你一定要珍惜那些制作筍干的人和為你做這道菜的人,也請你一定要感謝大自然感謝時間把如此美味的食材饋贈于人類。對食物懷有感恩之心,定會品味出不一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