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問題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教育到“無能狀態”的?
如果你是家長或老師,你認為表揚和批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多大作用?
請你做一個思想實驗,
假如一個8歲的男孩總是在課堂上惡作劇,作為老師該怎么辦?
面對一個只想著玩,無心學習的孩子,作為家長你會怎么辦?
我想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批評教育,就是將孩子的“惡習”扼殺在萌芽狀態。
一、兩位教育奇人對我的啟發
這些年讀過數十本教育方面的書,有兩位作者在我的心目中把他們歸類為“教育奇人”,他們的“奇”就奇在在如何對待“差生”的問題上,與我們日常以為正確的方式恰恰相反。
第一位是林巨老師,他創辦的幼兒園是一個特別“反常識”的地方。在那里,孩子們可以做“潑婦”的自己,想哭就哭,想罵就罵,想撒潑就撒潑。在那里,孩子們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惡”,想嫉妒就嫉妒,想自卑就自卑,想傲慢就傲慢。在那里,孩子們可以做“自私”的自己,想貪婪就貪婪,想占有就占有,想排斥就排斥。
第二位是曾贊軍老師,他是叛逆孩子的“克星”。一個叫小松的16歲男孩,生在一個工廠主家庭。父母親因為自己從小生活比較窮苦,所以對孩子成長的愿望很簡單“只要乖就行”。小松上學有豪車接送,生活有“阿姨”全面照顧,從小就對什么都無所謂,上課就是睡覺,下課就是玩游戲。做文化課水平測試時,曾老師才知道小松僅有小學四年級水平,有些科目只有小學二年級水平,然而按他的年齡應該上初二年級了。曾老師在接觸小松后,教育很簡單,小松對什么感興趣,他就順著什么話題深入,用小松的話說“不管怎么繞都能繞出知識來”。曾老師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讓學生做主導者,隨便問,隨便聊,遙控器似乎一直抓在學生手上。然而在潛移默化中,曾老師帶小松看了很多電影,讀了很多書,完成了多年落下的課程,三年后,小松被英國一家大學錄取,就讀心理學專業。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理解力、認知力超越很多同齡人。
為什么兩位教育高手會這么反常識的對待“差生”?又為什么這么反常識的對待孩子的方式會產生常人預料不到的正向大變化?說實在的,我一直沒琢磨沒明白其中的道理。直到我近期讀到一本書,其中提到孩子“變壞”不是一次掉到谷底,而是會經歷從輕到重的發展。問題輕微時,如果不能被成功“阻止”,孩子的表現就會持續下挫,一直往嚴重的階段滑落,最差的結果會是“變得對什么都失去興趣”。
岸見一郎先生在《幸福的勇氣》一書中提到,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有一個很有洞見的發現,他認為行為背后必有“目的”,而“有問題的人”的問題行為背后的心理,依據不同的目的可以分為5個階段。通過這5種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隱約看清孩子行為問題背后隱藏的“目的”,懂得他們到底在向身邊人傳達什么信息。知道了這個,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我們一次次誤讀了孩子發出的“信號”,一次次錯失了“阻止”問題惡化的機會,以至于把孩子推到了我們想要的反面。
二、孩子行為問題惡化的5個階段
那一個“問題孩子”的問題“惡化”到底會經歷哪5個階段呢?
第一階段,稱贊的需求
面對父母、老師,孩子總想得到表揚。他們不是在做好事,他們只是在做能獲得表揚的事,如果這種努力表現沒有獲得表揚和關注,他們很快就會失去積極性。他們的內心想的是,如果沒有表揚就不干好事,如果沒有懲罰就干壞事。
第二階段,引起關注
退而求其次,得不到表揚沒關系,反正我要與眾不同。
在這個階段,積極的孩子會通過破壞社會或學校的小規則,通過“惡作劇”來博取關注。消極的孩子會表現出學習能力極其低下、丟三落四、愛哭等無能行為,企圖獲得關注。在這些孩子心里,比起自己的存在被無視,哪怕被批評也要好很多。
第三階段,權力斗爭
退而求其次,如果做好事沒人表揚,如果做壞事沒人關注,孩子就會滑向第三個階段——不服從任何人,反復挑釁,發起挑戰。孩子企圖通過挑戰勝利來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獲得特權地位。現實生活中,第一、第二階段的孩子大部分都沒有被正確對待,以至于大部分都處于第三階段“權力斗爭”,經常跟父母“對著干”。
在防止問題行為進一步惡化方面,教育者在這個階段的作用非常大。應對正確,孩子會慢慢“變好”,應對失誤,孩子會“變得更不可理喻”。
第四階段,復仇
退而求其次,當孩子發現愛的欲望無法實現的時候,就會轉而尋求“憎惡”,向“不愛我的人”復仇,目的還是向獲得關注。這個階段,他們并不選擇正面作戰,他們的目標不是“壞事”,而是反復做“對方討厭的事”。
第五階段,證明無能
退而求其次,當孩子奮起反抗都無濟于事時,就會對人生絕望,打心底里厭惡自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此時就會為了避免再次體會這種絕望就去逃避一切。他會告訴身邊人,因為我無能,所以不要再對我有所期待。赤裸裸裝傻,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再簡單的事也不愿意去做。此時孩子的能量通道似乎徹底關閉。
三、孩子行為問題的根源
如果我們順著這種5個階段的邏輯回顧一些我們熟悉的孩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孩子的“變壞”確實會有一個“變本加厲”的過程。首先是尋求稱贊,接著是引起關注,如果這些都無法實現則挑起權力斗爭,然后又發展成為惡劣的復仇,最終階段則是證明自己的無能。
其實,孩子的“叛逆”行為都只有一個目的——獲得“歸屬感”,這是最具根源性的需求,也就是說他不想孤立,他想要真實地感受到自己是屬于這里的,自己是可以心安理得的待在這里的。一旦他覺得自己獨一無二的位置被動搖,他就會用“反?!钡男袨榘l出信號,意圖找回或證明自己在家庭、在學校的獨特位置。
四、給予孩子物質,更要給予孩子心靈養分
作為家長,我們常常為孩子的行為而煩惱,但是問題不可能在問題發生的層面得到解決。要想真正幫助孩子,家長不能只關注孩子的行為,還必須看清其目的。
回到前面提到的林巨老師,他說,所有的教育問題,最后都要歸到人性。西方文化是安全感文化,東方文化是價值感文化。西方教育強調個人,強調個人的正常人性的滿足,首先要滿足安全感。東方文化是講價值感的,體現在特別愛講道理,強調應該怎么做人,容易忽略個人正常的需求。其實好的教育既要滿足孩子的安全感,又要給予孩子價值感。既要傳承東方文化的價值感,也要向西方文化學習安全感,理解人、尊重人。
我們要相信每一個生命,每一個生命是可以自然地成長的,我們成年人需要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在旁邊靜靜地看著孩子,在他需要的時候幫他一把、點撥一下。其他更多時候,我們要信任他、給他力量,給他愛就可以了。
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愛是“尊重”,唯有尊重,才能與孩子建立互相信賴的關系,唯有信賴,才有教育的機會。孩子只會聽“信賴自己的人”的話,而不是“正確的有道理”的人的話。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相信孩子,不過度干預;家長要做孩子的“軍師”,站在孩子身后,在孩子需要時,及時給予幫助。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請關注、點贊、轉發,讓至少一個人因你的舉手之勞而改變自己,成長自己,成為一盞燈,最終我們匯成燦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