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事情太多….嘛,還是別找借口了,拖更了那么久,總是要不得滴~
這個話題其實在大概兩個月前就想寫,而前些天和一朋友聊天從蘋果的發布會延伸到了這個話題,又帶來了些新的思考,所以乘著還算熱乎,趕緊寫下來。
熱衷網絡媒體的社會群體
自打智能手機普及后,很多人的時間可以說已經被那塊聚合了幾乎所有信息的小屏幕占據了,通勤路上看、休息間隙看、睡覺之前看、朋友聚會也看….以上的場景相信很多朋友都很熟悉,記得幾年前飯桌上還興起過“上飯桌主動上繳手機”的風潮。當然,今天要說的是別的——微信公眾號。
以微信公眾號為開端,媒體界掀起了一次革命,人們不再依賴傳統媒體,自己就有發聲的機會,這個契機讓網絡的信息更加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很多民間的大神,他們樂于向公眾普及知識,順便賺點錢,公眾也樂于用這種方法讓自己不斷地進步,本來沒啥毛病,但不少人卻開始天真地以為每天看大神們寫的字、聽大神們發的語音就能讓自己不斷進步….相信你能猜出我現在的表情。
隨便打開一個學習型的公號,你都能找出“XX天成為XXX”、“你離成為XXX還差XXX”之類的標題,然后點進去看了一會,然后收藏、轉發,感覺自己又進步了,真棒!
再隨便打開個雞湯向的公號,又是各種各樣的“XXX,你值得XXX”等等看起來很共鳴的文章,然后青少年男女們點進去看完,然后收藏、轉發,你看,大家都那么說,我也理應如此!
上面的這些類型的公號,往往都有大量的粉絲,而文章的閱讀量也很漂亮,但這些數字的背后,是讓人擔憂的社會現狀。
你所認為的學習不是學習
可以說,很多人并沒有建立起學習的概念,他們似乎很努力,工作、學習都勤奮得不行,也拿出了不錯的成績,但他們也時刻焦慮著,生怕別人超過自己,然后逼著自己不斷前進,這種焦慮的狀態可以說是在中國大陸一線城市普遍存在的社會狀態,因此才滋生出上面提到的那種速成的“學習方法”,畢竟大家都時間有限,有人幫你總結提煉,那你去看提煉好的東西就可以了嘛,少走了多少彎路對不對?是啊,彎路確實少走了,但正因為如此,你才會更加焦慮呀。
在動物界,跟這種學習方法類似的,是牛羊反芻的現象,即把吃進胃里的食物重新吐出來咀嚼,來促進食物的消化,它們也會用反芻過的食物來喂養幼崽,因為幼崽的消化機能還不夠健全。長期以別人消化過的知識為主食的現代人,無異于不健全的幼崽。網絡上的大神之所以受到追捧,大多是因為其至少一項出眾的能力,而這項能力也很少是天生就有,也是經過了長期的系統訓練獲得的,正因為其長期的探索,才有總結出規律的可能,而活躍在舞臺下的觀眾們,只看到了表面的光彩,他們甘之若飴地接納他人的總結,讓自己不再重蹈覆轍,但有些人自然而然地就被這些總結限制了視野,一旦事物出現些意料之外的變化,立即就會不知所措。長期“被喂養”知識,讓他們失去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能力。
學習沒有捷徑,這句話從小就掛在老師嘴邊,也寫在各種教材上,多年后我再看這句話,依然認同。我認為學習的價值在于讓你不斷地通過實踐來驗證既有的規律,并不斷讓規律接近真理,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認知邊界會不斷拓寬,你的知識逐漸的形成體系,你的舉一反三能力越來越強,然后慢慢變成他人眼中的大神,然后有一天,你忽然覺得應該寫點什么總結一下,讓他人獲益,然后獲得了一堆夸獎和感謝。對你來說,這個過程才是學習。
想沒想過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大概很多意識到這一點的人都能說一大堆理由,現在說說我的:
第一個原因是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大陸多年的應試教育策略將教育標準化、工業化,從而達到了普及教育的目的,但這樣的負面影響在于,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平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把學習定格在了那唯一的標準上-----分數,為了滿足要求,自然會追求不斷接近標準答案,然后等同學們畢業工作了,無論碰到什么問題,第一反映往往是,這個有什么標準嗎?那個有什么模版嗎?如果沒有,就懵比了。因此他們喜歡看各種前輩的總結,前輩的總結似乎可以和學生時代的例題對應起來,用總結出來的規律去解題,總能搞定。常年的教育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急”。有句形容舊中國社會的話叫“患貧不患均”,我將之解讀為:只有大家都差不多了,才會心安,而如果位于人后,想盡辦法也得趕上來。叢林法則沒啥可說的,只是時代讓這個規律變成了問題,中國用幾十年完成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進程,讓老一輩的人步子先于靈魂現代化,快速發展帶來了對人的要求快速提高,所以人焦慮,生怕落后,家庭教育、學校教材都不斷地重復著這些,多少人從小都活在名叫“別人家的孩子”的影子下,什么事情都想著爭第一,一輩子都在比,這個觀念已經深入骨髓,平時要是留心觀察,總能發現身邊有這樣的人,電梯門快關了,拼了命地擠進去、滿頭大汗地在路上疾走,卻只比另一個慢悠悠的人早到了幾秒鐘,什么事情都追求快,變成了時代的風氣。也正因為如此,大家才喜歡尋求短頻快,也才有了各種學習型自媒體人賺的盆滿缽滿的機會(有些內容,你隔個半年一年再重新發一次,一樣受歡迎,而且很可能點贊的還是同一批人)。
從蘋果的營銷手段看國人
這就是本文開頭的那個話題,前些天的蘋果發布會又引來了媒體的狂歡,近些年一直如此,我無意中看到了對一些果粉的采訪,他們傾向于用這樣一個身份來詮釋自己的經濟能力和品味,還有一個對星巴克忠粉的采訪,“每當看到大紅色紙杯,喝到太妃榛果拿鐵,我才會認為圣誕真的到了”。人們用各種各樣外在的東西標榜自己的身份,營銷人們也樂于用這樣的方式吸引眼球,我不由得去想,是不是人們急于尋求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從而被營銷人鉆了空子?因為500強的營銷方法,其實可以說大同小異,只是領域不同效果有差異罷了,但為什么蘋果、星巴克能在中國起到這樣的效果呢?我認為急功近利能成為一種解釋。
小結
說了那么多,這篇文章其實就是勸一勸屏幕前的你,多看看真正的書,把網絡上前輩們的話當作補充,而不是倒過來;再一個就是別那么急,人生就那么長,心平靜氣地過,一步一個腳印地走,機緣到了,該來的自然會來,火急火燎地燃燒自己,沒必要,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