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網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么有很多能搜索到的問題,還有那么多人重復問?
當然,拋出一個問題,得到一個詳盡的答案是坐享其成的,最省心的;然而,這個答案背后的思索過程卻是無法坐享其成的。
我們公司的網管同事,每天會遇到公司同事各種各樣的和電腦相關的,甚至和“電”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電腦開不了機,上不了網,郵箱上不去,共享文件打不開,EXCEL公式不會用,打印機卡紙,甚至電話壞了等等。其實很多問題他也是第一次碰到,但是既然大家都期待他解決這個問題,他只能去找答案,去網上搜,去找專業供應商商量。另外電腦上有些問題其實會有錯誤提示,仔細看一下錯誤提示,按提示操作其實是很容易解決的。甚至有時候別人的問題,他過去看再一模一樣操作一遍,發現什么問題都沒有。漸漸地,他成為了大家的依賴,一有事就找他。但其實他來我們公司之前只有很短暫的相關經歷。而經常問他問題的同事呢,卻是經常重復著問同一個問題。從某個角度來看這個現象,就是,這位網管同事在這方面技能的強大,就是因為他自己去找答案,而依賴他的同事,這方面的能力無法進步。
也許你會說這技能不是每個人所必須掌握的,我承認,這也正是公司里需要有人來做這個崗位的原因。但是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更重要的技能的強或弱都與此有異曲同工的原因,不是嗎?
比如:
經常在大城市里開車的人比坐車的人要熟悉城市路線,因為他需要看路牌,需要思考到達目的地的最佳線路;
公司的內部培訓師比接受培訓的人要更了解培訓的課題,因為他為了給別人做培訓,做了很多功課,從而深入地了解了所要講述的主題;
去搜索哪些書更適合自己的人比直接要推薦書單的人,更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書,因為他在尋找書的過程中加入了結合自己的現狀和需求的思考。
當我們習慣于單純求助方式后,其實是把自己學習的機會給浪費了。
之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選擇去直接拿一個答案而非通過探索或思考去自己得出答案的原因,我想有兩個:
1、盲目相信他人;
2、不習慣思考和探索。
其實,我認為
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背景去判斷一件事,所以他人的判斷未必是最適合自己的;
2、思考和探索的過程是積累的過程,慢慢地養成獨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