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是個封閉的人,喜歡離群索居。我的大部分時間是以書為伴。第一本啟蒙讀物是《培根論人生》,之后有相當大一部分時間是看金庸、古龍、臥龍生。
我用大把的時間來發呆,思考一些別人可能不會去考慮的問題。比如我到底從哪里來?我會到哪里去?我的人生會是什么樣?我有沒有機會修成絕世武功,仗劍江湖……等等。
這種生活方式帶給我的致命副作用就是——想法太多,沒有行動。我的世界是用各種道理推斷和堆砌出來的,我沒有用心去感受。
我沒有最愛,沒有最恨,一切都無所謂。一直到上了大學,沒有人推動我繼續學習,繼續努力,于是我開始迷失方向。
迷失使我焦慮,我抓住手邊任何可以做的事情,努力的做好,可是永遠都感覺自己做的不夠好 。我裝作灑脫的樣子來掩飾自己的恐懼。別人的批評與指責會讓我情緒失控,我不知道該怎么面對與解決。
那是一個非常矛盾的階段,一方面我自己不知道應該干什么,但是另一方面我又特別厭惡別人告訴我該干什么。因為別人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或者站在社會責任的角度來要求我,而不是從理解我的角度,來指點我。讓我有一種下意識的抗拒。
我也看過很多心理學的書籍,但是書放下之后,有效期不會超過一個星期。那些理論我吸收了,但是感覺對現實的我沒有任何幫助。
那個時候我并沒有意識到,我缺乏的是一個真正適合我的目標,以及我跟夢想之間還差了一個行動。
加入行動派之后,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開始意識到行動的重要性。之前的計劃做過不少,但是最長執行期限不會超過一個月,還是在我每天鼓勵自己,給自己打雞血的前提下。
后來我改變了打法,我不是用目標來激勵自己,而是只看每天行動所獲得的積極反饋。通過這種方式,根本就不用考慮“堅持”兩個字,因為我不是在堅持,而只是在行動,然后每天在收獲。
我反思了一下,應該是90年代看了太多的成功學,覺得每一種成功都必須是轟轟烈烈的。但實際上大家都被騙了,他們那種方式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即使有激勵效果也都是暫時的。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做成一件事,只需要默默的努力就行了,哪里需要搞得人盡皆知,雞飛狗跳。
每天進步一點點,使我心安定。我站在自己打下的基礎上,繼續尋找擴展方向。
熱情測試,讓我更加清晰了自己的使命,生活更有方向。每天我都能感受到實現熱情帶給我的滿足。跟各種角色責任無關,這是完全屬于我自己的,是我發自內心想做的。可能從外表看起來,我所做的日常跟以前并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但是對我自己來說,心態上已經完全不一樣。我喜歡這樣的狀態。
當然,生活的煩惱并沒有完全消除,每當聽見有人指責我的時候,我依然會覺得很憤怒。下一個要攻克的壁壘,就應該是對于這種情緒的處理。
古典說過,高情商的人能達到的境界是內通外順,就是對內沒有負面情緒的累積,對外又會讓人覺得可以愉快相處。
但是要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我應該花時間去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