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與一位今年畢業的大學生小泉一起晚餐,她說:“阿姨,8月份我準備參加工作。”
我問:“你做好新入職場的準備了嗎?”
她笑著說:“一上班公司就會進行培訓。”
我說:“這樣好,通過公司培訓可以進一步了解公司,也知道自己怎樣做工作。”
我又問她:“你去的這家公司是有名的會計事務所,李東旭你知道嗎?”
她回答:“我知道,前段時間在網上還聽他的分享了,阿姨也知道他?”
我從包里拿出李冬旭《你是一樁獨一無二的生意》這本書,她翻看了幾頁想借閱,我答應她可以。
通過與小泉交流,我圍繞如何幫助新入職的人適應工作?尋找到心動的兩個片段,并確定了拆解主題是新入職場,多問“為什么”比說一句“憑什么”有用。
7月20日晚上通過微信與小伙伴進行交流內容分享如下:
請你們看完以下五道選擇題,經過一分鐘思考,寫出五道題的“是”或“否”。
1、 你大學畢業想做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是嗎?
2、 新入職場,你不希望前輩教訓“眼高手低”,是嗎?
3、 你每天機械性的工作,感覺自己是只干活的猴子,是嗎?
4、 你沒有太多想法,認為別人能干的活自己也能干,是嗎?
5、 你理解工作背后蘊藏的精髓,是嗎?
學習者A ?是是是否是
學習者B:是是否是是
學習者C:是是是否是
學習者D:是是是否是
學習者E:是是否是是
請大家把自己剛才認為“否”的問題,用一句話來闡述原因。
學習者A:我不是天才,不是所有活都會干!比如當老板,我就明顯當不了。
學習者B:我覺得我也可以思考著干活兒。
學習者C:每一個工作都會去思考,做的原因,潛在要求。
學習者E:我認為我是有想法的。
閱讀片段一(選自書第194頁)
這樣的反應再正常不過了。任何一個充滿抱負的年輕人,在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時,都難免暫時心灰意冷。相比于對新人“眼高手低”的指責,我更愿意前輩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告訴新人,這些枯燥機械的工作,實際只是工作價值的表象。
一件事情的精髓,往往存在于對其的進一步思考之中。是的,也許你的工作任何一只受過訓練的猴子都能完成。但無論怎樣聰明的猴子,恐怕都不會追問工作為什么要這樣完成。對它而言,完成被訓練的動作然后得到―只香蕉才是最大的人生要義。但是你卻不同,一件事情為什么要這樣做,工作流程為什么要這樣設計,這個數字為什么必須要與那個數學對上,當你在執行枯燥的任務時,你可以隨時這樣向自己提問。豐田公司要求工廠負責人在處理生產線上出現的故障時要至少追問5個為什么以找到問題的根源。對待你的工作,你能否孜孜不倦地問上5個為什么,來理解你工作背后蘊藏的精髓,練就“力透紙背”的本事?
【理解原文講解】當我們工作中每做一件事情自問為什么按照這個程序辦理、辦理過程中做到什么、還需要改進什么等,你在學到間接經驗的同時積累直接經驗。你會感到工作帶給你的成就感。如《月薪三千的你,為什么要做月薪八千的事情》作者燕子塢主人說:“當年我剛入職時工資也是三千,但第二個月就漲到了八千。因為每次老板要的文案,我不僅寫到位了,還會拿出兩個以上的版本讓他挑:一個是按他的要求寫的,其它則是我建議的方案。”中國石油的劉曉凱,大學畢業來到西部管道公司,他所在的西部管道霍爾果斯作業區是中亞天然氣國內段西氣東輸二線、三線的“龍頭站”,也是驅動全線的“心臟”和“動力艙”,被稱為“中國能源通道國門第一站”。 他們46個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堅守榮譽、使命、擔當,秉承“崗位責任永遠大于管道壓力”的國門責任文化,自投產以來始終保持安全運行記錄,累計為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輸送天然氣1300多億方。他在工作時善于思考,喜歡說為什么,帶領一群年輕人克服一個個問題的困擾,成為石油行業新一代大學生的楷模。
從這兩個實例中你想到什么呢?
【拆為己用】你會說“憑什么”拿月薪少,還要多做事嗎?請用一句話回答。
學習者A:以前鐵定會,現在基本不會用老話說,先談付出,再談獲得…如果是現在我做的多,拿的少,只有兩種原因,第一我愿意付出,第二種領導沒看見或沒認可!
學習者C:“憑什么”已經是過去式了。付出了收獲來自于多方面,比如自己的經驗積累,伙伴的認可。
學習者B:能力沒得到上司的認可,多做事情,積累經驗,為日后獲得高薪做好鋪墊。
閱讀片段二(選自書第195頁)
事務所前輩老楊的故事也許會對你有所啟發。老楊當年還是小楊的時候剛入職不久就攤上了一個難纏的頂頭上司。這位上司對事物的理解有著與常人不同的節奏,經常會對別人一下子就能理解的事情刨根問底地問“為什么”。由于剛剛進入事務所,老楊也摸不清底細,心想這位老板到底是因為頭腦簡單,經常大腦短路而想不明白別人―看就懂的解釋,還是因為他思考細致,對常識有著自己“卓爾不凡的質疑”?有一次,這位前輩去做例行的存貨盤點,從客戶處回來后“照貓畫虎”地完成了―份固定格式的存貨盤點監督程序工作表。這份原本只有10頁紙的工作表到了這位老板手里,再回來時已經面目全非,多出的部分全是他密密麻麻的提問,數下來足足有150多個!別人做一本審計底稿可能都不會遇到這么多問題,沒想到這樣的起葩被前輩給趕上了。
不過當年的老楊有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執拗勁頭,剛好之后的一個星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于是他開始仔細地琢磨老板的每個問題,再回頭反復研究那份工作表.并不斷地向他人請教。一個星期過后,老楊算是徹底弄懂了這份工作表的設計思路,對其中列出的審計程序達到了百分之八九十的掌握。這時他意識到,雖然當初自己完成了被要求的工作,但對這份工作表的理解連一半都不到。如今經過這一番折騰,他對這項工作的掌握已經遠遠在其他眾多同級別同事之上。
【理解原文講解】老楊的故事,每天各行各業類似的事情都在發生。你如何處理呢?向老楊那樣解決問題而不是說“憑什么”,看透工作的本質,練就“力透紙背”本事,無論到哪個工作崗位你都能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如何做呢?
第一、不情緒化不說“憑什么”,挑戰自我,做一位新生代挑戰的天使,保持樂觀的心態,做一個善于思考和實踐的人。
第二、尋找工作問題的本質,邊干邊學邊悟,明確我們做每一件事是為什么做。從而增長自己的工作能力。
第三、虛心向前輩學習工作經驗,拜一位職場導師,可以是企業內的,也可以是企業外行業內的人士。但他的角色與傳統意義上的師傅和老師不同。職場導師比你工作早3-5年;能夠幫助你找到問題所在,而非替你解決問題,更不是你的靠山。他只是正面引導和鼓勵你。
請問老楊遇到的150個提問事件發生在你身上,你會如何做?
學習者B:把問題從頭到尾仔細看一遍,然后將問題進行分類,明確上司關注的重點,然后依次對照著問題尋找答案,最后再向上司匯報。
學習者F:如果是我,我也會一個個看一遍,看看到底是什么問題,然后看看應該怎么解決。我覺得這些問題應該是幾種種類:同一個問題上司的不同看法,可能需要和上司討論;上司發現的問題但是我沒發現,需要改正加強;上司不清楚的,需要我解釋說明的;
學習者D:先看自己能回答多少,然后回答不上來的請教同事,爭取弄懂。
學習者A:第一反應,頭大!接著去看每一個問題,重點是那些我還回答不上來的。然后,再回頭看這150道題,進行分類,了解領導的思維方式,學習學習,武裝自己的頭腦!盡量杜絕以后同類事情發生。
學習者E:之前制的表是照貓畫虎來的,通過每一個問題,弄清前表的思路,再根據理解制作改進的表格。然后和上司溝通。
【拆為己用】如果以后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你又如何處理?
學習者D:可以請教一下職場導師;平常在工作中是會請教領導的。我要記下來,以后再有煩躁的時候就問自己有沒有力透紙背。
學習者C:將自己的思路告訴職場導師,尋求方法;第三人的角度,比如上次遇到問題問涂大俠我覺得要看具體是什么事。如果是政策類知識性問題,要學會自學;如果是流程類問題,不建議自己研究,要盡早請教人弄清楚,才不會出錯
學習者B:向職場導師請教
學習者A:我想說,老板也是導師,最終還是要靠自己領悟
學習者E:平時工作中我會請教領導的。因為公司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制造問題的人。面對繁多的工作,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大概都是應付,以做完為目標。這樣的工作態度并不能為自己帶來專業技能方面的提升。所以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明白工作不僅是領導布置的任務,不僅是自己賴以生存的活計,更是讓自己變優秀的基石。這樣才會在面對工作時多問“為什么”,少問“憑什么”。另外,要學會處理問題的方法,內外力結合,自己學著解決和求助職場導師。逐漸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讓自己成為工作崗位上最不可或缺的那一個
學習者F:雖然說的是職場新人,但透過現象看本質,職場老人也同樣適用:先付出后收獲;做事情不僅僅是完成,更重要的是弄清楚事情背后的原理、邏輯;多和導師、上級溝通,越是忙越需要溝通。
學習者J:多問為什么 少問憑什么 心態的改變帶來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