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要素其實是一個以用戶視角為導向的產品設計框架,它從內到外構建了5個層次,分別是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以及表現層。
# 一、戰略層 - 解決的是為什么做(Why)的問題
產品的戰略具體說來,就是要回答兩個問題:
## 產品要實現的商業目標是什么:
其實就是在企業整體戰略(參見【原創】淺談企業戰略 - 簡書)的版圖下,找準產品的定位,是為了提升利潤,還是降低成本
比方說,我們現在給某家大型保險公司做的一款產品的戰略意圖是通過提升終端用戶的健康水平,從而降低賠付率(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
## 為用戶解決什么問題:
我們的產品最終是要給用戶使用的,是幫助用戶解決具體的問題,上述產品就是為用戶解決某類健康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進行市場調研,對用戶進行訪談并分類,找到目標人群,并梳理出對于這些目標人群而言最有價值的需求。
# 二、范圍層 - 解決的是做什么(What)的問題
定義好了產品的戰略層,接下來就要考慮解決方案了。
首先需要分析的是我們有什么資源,優勢在哪里,定位是怎樣的 - 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
其次是找出目前市場上有哪些現有的解決方案,做一下競品分析。
第三步是根據競品分析的結果,找出目標人群未被滿足或未完全被滿足的需求
(參見【原創】關于產品的一些思考 - 什么是產品創新 - 簡書)
第四步是結合自己的資源,優勢和定位,以及用戶未被滿足的需求,定義我們能夠提供的解決方案。
第五步是將解決方案轉化為功能點,并排列優先級,定義出產品的MVP。哪些功能要做,哪些功能不要做,哪些先做,哪些后做,形成需求全景圖和產品路線圖。
再往外的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其實都是解決怎么做(How)的問題,只不過顆粒度不同而已。
# 三、結構層
在結構層,要考慮兩個問題:信息結構 + 交互設計
## 信息結構是指信息的組織方式。
我們的產品都會很多內容,大腦處理信息的第一步就是歸類,如果內容不分類的話,會造成理解困難。所以我們必須把這些內容以某種方式歸類和組織起來,最后呈現給用戶的時候,才能讓用戶容易理解和接受。在進行信息架構的時候,具體的結構方式有層級結構、矩陣結構、自然結構、線型結構等,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產品特點來進行針對性的設計。
## 交互設計
我認為做交互設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設計用戶體驗地圖,就是特定的場景下,用戶和產品發生交互的完整流程,以及流程之中的觸點。
交互設計要遵循目標用戶的習慣,對此我們需要對用戶的行為習慣有深刻的洞察。假如說我們的目標人群是老年人,就必須考慮到老年人視力普遍不好,對輸入鍵盤不敏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交互便捷性的設計。
# 四、框架層
在結構層,我們對產品的交互方式和內容組織方式進行了一個大概的設計。那么在框架層,我們需要根據信息結構和交互流程來設計導航結構及界面元素。
## 導航設計
導航設計就是要定義頁面之間的鏈接關系和調用規則,必須是基于信息結構來做的,目的就是讓用戶在使用產品的時候有位置感,讓用戶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導航其實相當于是一個產品功能的地圖,讓用戶始終有個確定感,知道自己下一步可以到哪里去,知道上一步怎么返回。具體而言,導航欄、首頁、鏈接等,都可以是導航設計的一部分。
## 界面設計
界面設計要做的就是選擇合適的界面交互控件,以體現在交互設計過程中定義出來的設計理念。這些控件既能夠讓用戶易于理解其含義,又能夠讓用戶方便快捷的完成任務。
在框架層,有一個很重要的工具:線框圖。線框圖可以說是上述的界面設計、導航設計的結合,是產品的草圖,更是低成本驗證工具,我們可以在這個階段使用線框圖來做早期的用戶驗證,最低成本的排除一部分功能,降低產品風險。
# 五、表現層
表現層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用戶體驗了,是用戶對產品的直觀感受。在這一層,可以通過設計產品的配色方案、排版、對比、風格統一,將產品的風格完整呈獻給用戶。目前表現層最先進的領域語言框架是Design System。通過一整套良好定義的Design System,設計人員和開發人員可以達成空前的一致。
至此,一個完整的數字產品就設計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