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不知道自何時開始,每一個暑假,我都會跟家人們一起出省旅游,游覽不同的、美不勝收的風光,前年是湖南,去年是廣西,而今年則是我心心念念很久的云南。
決定今年去云南旅游,其實也有些誤打誤撞的運氣成分,其中坎坷還是略過不說了,總之,我們在云南度過了十分充實、疲憊但有趣的八天,見證了許多美麗壯觀的山河海景,也見證了云南各地少數民族的古樸文化。
不同于以往按時間寫下來的“流水賬”,這次游記,我希望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可供分享的重點,分享給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希望我可以盡己所能,讓你們也同樣體會到那份專屬于云南的、專屬于少數民族的風情吧。
01 -? 玉龍雪山:神秘與浩瀚,盡收眼底
與所有神秘壯觀的景色一樣,玉龍雪山也有著一個古老的傳說。
玉龍雪山下生存的民族是納西族,而納西族的保護神“三朵”則是玉龍雪山的化身,玉龍雪山與在它旁邊的哈巴雪山,在未化成雪山時是一對孿生兄弟。相傳,有一位兇惡的魔王來到納西族的居住地,限制納西族人的淘金活動。玉龍、哈巴兩兄弟為了保護納西族人免受魔王侵擾,便合力將其降服。在戰斗時,哈巴弟弟由于體力不支,一不留神被魔王砍下頭顱,而玉龍哥哥則與其大戰三天三夜,一連砍缺了十三把寶劍才將其趕走。后來,兄弟兩人為了提防魔王再來作惡,便日夜不眠不休地守衛著納西族人,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哈巴雪山與玉龍雪山。
玉龍雪山的景色,在這個凄美的故事的烘托下,增添了更為神秘的一筆。
在游覽玉龍雪山時,有一點非常遺憾的是,通往雪山山頂的大索道處于檢修期,所以,我們沒有機會登上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處,一睹山頂雪景。
不同于家鄉連續大半年的濕熱,玉龍雪山,或者是說整個云南省 ,春華、秋實、夏蟬、冬雪,四季分明,氣候規律且舒適。夾帶著水霧的細風,吹落了掛在杉樹樹葉上的水珠,一滴一滴地掉下石板路上,有些則掉進青翠的草坪。小溪流水,鳥兒鳴叫,最好的游覽方式,莫過于什么也不做,就這樣,在視野開闊的地方眺望遠方,在視野狹窄的地方細致觀察,看那些只有靜下心來才能觀察到的景象。
02 - 瀘沽湖:寧靜致遠,與塵世隔絕
瀘沽湖周邊的常住居民,是少數民族中的摩梭族人。
瀘沽湖的定位,在摩梭族人心中是怎樣的呢?大概是與我們的母親河相當吧,瀘沽湖水清澈到可以不經沸煮,直接飲用。“瀘沽湖的水就跟你們外面喝的農夫山泉一樣。同行的摩梭族導游告訴我們,
在瀘沽湖的岸邊,或是湖中的小島邊上,漂浮著很多白色的花朵,有些連著細長的綠色花莖,有些則只是孤零零的幾片花瓣。我們通常用“水性楊花”這個詞來形容在感情上不專一的女人,而恰巧的是,這些純白色的花朵,也叫做水性楊花。它們是摩梭族人餐桌上的家常菜,同時,它們也是檢驗水質高低與否的重要指標,全云南只瀘沽湖一湖的水質,足夠清澈地供給水性楊花生長。
喝一口湖水,對于在城市中生活的我們,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也是一個心理上的小小挑戰。手指微彎,手掌作勺狀,輕輕地舀上那冰涼透徹的湖水,一口飲盡。透涼的感覺隨著吞咽充斥著口腔與喉嚨,隨之而來的是絲絲的甜味,像是在喝一杯回甘醇和的普洱茶。
不管晴天陰天,瀘沽湖的湖面總是很平靜,像是一張貼在遠處的墻紙,陰時蒙上細紗,晴時則把細紗摘下。我見過許多湖泊,它們各有不同,而不多的相同點則是它們都像是女子,有些小家碧玉,有些秀外慧中,有些鐘靈毓秀……瀘沽湖給我的感覺,不是國色天香的美貌,而是簡單又珍貴的“我懂你”。
03 - 虎跳峽:跨越千百年的雄偉
玉龍雪山與哈巴雪山之間隔著一條大名鼎鼎的江河——金沙江。從唐古拉山飛奔而下,一川江水筆直奔流,磨平了沿途的石頭,唯獨在虎跳峽中間的那塊大石碰壁,只能分流而下。相傳,古時有一頭猛虎,來回奔走在兩大雪山上覓食,而虎跳峽則是其必經之路,如果要過去另外一座雪山,那么它必須要跳過石頭。
千百年的時光就如滔滔江水,一下子便從這頭流到那頭,猛虎已死,而這塊大石與虎跳峽仍存,現在,每一天都會有人類來一睹虎跳峽,及其背后的故事。
與猛虎不同,人們不僅僅是看,還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把這無窮的力量轉化為電力,福澤人類自身。在人類的眼中,這是一件莫大的、值得歌頌的大事,而身為人類的我們很難得知,大自然會不會也為我們的行為而喝彩。
04 - 時輪壇城:藏傳佛教圣土,感受宗教魅力與虔誠
香格里拉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心中的日月“與”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一進入到香格里拉市區,只要細心觀察,就能感受到濃厚的宗教氣息:中-藏-英三語的招牌、純白高聳的佛塔以及一句句表示吉祥如意的”扎西德勒“……”在香格里拉生活的人們全民信佛,有許多忌諱,所以大家仔細聽聽要注意的地方哈……“在講述一些忌諱的同時,導游A也跟我們分享了很多有意思的習俗與故事。
在身為游客的我們眼里,時輪壇城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盡管與城市里的高樓大廈無法比較,但勝在有由宗教氣息賦予的宏偉與威嚴。
談到宗教,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宗教是古時領導人為了奴役下層而創造的工具,是制約思考的思想桎梏,是虛無縹緲的,但至今,世界上仍然有許多人信仰宗教,不知道這個現象會不會讓身為無神論者的你我疑惑呢?
不管怎樣,在當今宗教信仰自由的社會上,信仰宗教與否并沒有對錯之分,保持對另一方的尊重是怎樣也沒有錯的。懷著這樣的心情與覺悟參觀時輪壇城,我想,如果真的有神佛存在,它們也不會因此而降罪于我們的。
宗教與封建迷信的差別,一部分在于信仰的自由,宗教沒有強迫,沒有平白無故的詛咒,更多的是鼓勵人們行善事,做善人,這樣的思想,也許就是宗教得以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05 - 大理古城:體驗古時與現代相結合的社區式生活
大理是一座環洱海而建的城市,所以,一說起大理,可能我們會第一時間想到洱海,而不是大理古城。在大理人看來,洱海是大理的根,而大理古城則是世代大理人興建與生活的地方。與過度商業化的麗江古城不同,大理古城在保留著古色古香的南詔國、大理國建筑樣式的同時,與現代的知名店鋪等結合在一起、衣食住行一應俱全,不出古城就可以滿足古城人的生活需求。
走出大理古城的中心地帶,游客變得逐漸稀少了起來,街道上多了許多古城原住民的影子,生活的氣息總是很奇妙,能讓人們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生活中那份怡然自得與悠閑。
由于行程的緊湊,我沒有機會把整座大理古城都游覽一遍,但很珍貴的是,我感受到了外出旅游的人們極力尋找的寧靜與放松。很高興在大理古城里可以找到熟悉的星巴克,捧上一杯專屬于夏日的冷萃,坐在三樓的露臺上,看飄過的白云、路過的人們,吹溫和的涼風、曬曬暖而不熱的陽光,喝上一口解癮的咖啡,與一同前行的表弟閑聊……
一切都那么安靜,那么美好。
06 - 洱海:每個人心中的那片湖
洱海形狀狹長,高空俯瞰像人耳,所以名為洱海。
不同于瀘沽湖的游覽方式,我們需要坐上有十多米高的大游輪來,順著游輪的行進來游覽洱海。隨著游輪的行進,眼前的景色也開始變換了起來,但不變的是遠處的蒼山與底下的洱海。可惜,游覽的時候天公不作美,一陣風雨一陣陰云,沒有陽光的照射,使得洱海的景色暗淡了一些,但隔著細雨薄霧去品味,也能體會到 一種獨特的滋味。
洱海的優美景色得益于大理人對洱海的愛護。“請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洱海。”這句令人感觸良多的標語被印刷在大理各處,游輪上也不例外。洱海確實有著像眼睛一般的澄澈與明亮,風云變化間,洱海的景色像是人的情緒變化,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想,大理這座城市的獨特風情與魅力,通過一次印象深刻的洱海旅行就可以感受到。
美麗的洱海給我的印象是一位好客的女子。
在大理定居的人們,大多數是少數民族中的白族人。與許多少數民族人一樣,白族人保留著淳樸、真誠的待客之道。前往洱海游輪的我們,都受到了白族人們的熱情招待,其中的白族三道茶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待客的最高禮儀,白族人會給每一位客人送上三杯熱茶,分別為苦茶、甜茶與回味茶。飲用三道茶的順序也頗有講究,分為“頭苦,二甜,三回味”,寓意人生起落。喝了三道茶,便代表著我們收到了白族人對我們的美好祝愿與他們教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確實,人生就是如此,講究先苦后甜,體會到這個道理后,才能品味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回甘。
最后
云南像是另外一個世界,很多人所向往的寧靜生活在這里存在,但鮮少有人會放棄自己繁忙的生活節奏,來真正地進入到這個向往的世界里頭。
是這個世界還不夠理想和完美嗎?抑或是擔心自己適應不了比起城市來說不方便的生活呢?
這些會有,但并不占主要因素。
真正阻礙我們步伐的因素,我想,更多的是歸屬感。
這里雖然美不勝收,寧靜致遠,但究其根本,這里沒有我們所符合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在嘗到游覽美景甜頭的同時,我需要忍受不習慣的云南菜與高原反應,盡管我并沒有因此而感到不適,但長期受其侵擾無疑是一件令人煩躁的事情。
在這里生活的人們,沒有遙遙無期的房貸期限、沒有每周996的工作壓力、也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多出來的,是每日悠閑自得、享受自然的“貧窮”生活。
帶我們游玩的本地道友們都很羨慕廣東的富裕與開放,而我們卻向往著這里清閑的生活,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那句“得不到的從來矜貴”吧。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