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弟弟,汽車專業,畢業后去4S店應聘,被拒了。4S店的HR對她弟弟說,我們需要有經驗的人,你可以先去汽修店做兩年學徒,以后有經驗了再來。
她弟弟覺得非常的不能接受。
“姐,我畢業了,讀大專這幾年,看來什么用都沒有。人家覺得我沒有經驗,根本不能勝任。還讓我去汽修店當學徒工,去汽修店當學徒工,小學畢業都行!我辛辛苦苦高中、大專這么多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要和那些人一起當學徒,又臟又累的,那我讀這么多年的書有什么用呢?咱們家里人都讓我選擇這個專業,說是以后有發展前景、市場需求量大,怎么我去應聘人家連個機會都不給我呢?”
同事問他,那你想找個什么樣的工作呢?
“我……最起碼得有辦公位置,然后工資4000-5000塊,以后有不斷的升職和加薪的空間。不用怎么加班,然后有不少自己的時間,下了班可以發展點別的小副業的。”弟弟滿懷期待。
同事無語了,你說的這種工作誰不想要?為什么偏偏選擇你啊?咱們一個普通的十八線小城市,哪兒來的那么多工資?
“為什么不能選擇我?我不配拿那么多工資嗎?憑什么看輕我?”弟弟忿忿不平。
同事噎住了,弟弟才剛剛畢業,哪兒知道職場的艱難呢?
而且,讀了多少書、學了多少知識是不能與一個人的能力劃等號的,如果能在畢業的時候就將自己多年的學識經歷變成現金薪酬,那就沒有歷年的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了。
同事弟弟的這情況不是個例,好多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都有這種困惑。為什么覺得我不能勝任崗位的工作?在校成績不錯,也參加了一些社團活動,甚至還拿過幾次獎學金,為什么畢業了要找工作了,這些成績一無是處了?只能給個實習機會,工作乏味無聊,工資更是和期待值相差甚遠,自己讀了這么多年的書到底有什么用呢?
畢業工作多年,現在的我覺得這類想法幼稚極了。但后頭想想,剛畢業的時候我不也是這樣嗎?自視甚高,覺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就是沒有機會。但實際上,給了我機會,我也把握不住,因為我能力不到。
一直待在學校里,以為有個學歷成績不錯,就能很好的勝任工作了,然而,現實狠狠的打臉了。
我剛剛參加工作的那兩年,根本沒法進入工作狀態。既不肯吃苦,還怨天尤人,自己做不出來成果,覺得都是別人給我使絆子。
工作幾年,我不再那樣想了,真的是自己能做的很有限,狀態也沒有調整好。可是為什么畢業的時候怎么就心比天高呢?
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才讓我們的學生如此的浮躁?
我想到了延遲滿足。
所謂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欲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我們的教育,恰恰最不重視這一點。
我們的學生,要學會某些知識考試的時候就可以拿到高分,要學習某個興趣讓自己在一眾的孩子之中脫穎而出。就是無論學習什么,就要盡快的看到效果和帶來的好處,否則就是這一類的學習就是無意義的。孩子們經歷千百種考試長大,畢業了自然而然的以為自己可以拿著這些考試成績換一個理想的工作,然而現實不僅僅看成績,還看實際能力。
大批應試教育長大的考試機器,根本不能適應實際工作的環境。而且,現在畢業生不肯吃苦,總覺得自己念了很多年的書,從基層做起是丟臉的,最好參加工作就能做個中層管理崗位,而且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所學有限。于是一腔戾氣,抱怨讀書無用。
其實沒有什么經歷是完全無用的,只是我們還沒有發現這些經歷帶給我們的好處罷了。那是一個長期的隱性的過程,了無生息的構建了今時今日的自己。
所以,如果你現在熱愛的、堅持的東西,一時半會兒還沒讓你發光發亮,不要著急。不是你熱愛的、堅持的,沒有用、沒意義,而是,這些都需要很多的堅持和努力,才能在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大放異彩。
PS:
一時半會的看不到努力的成果,那可能是因為你這次的收獲,特別的巨大。